大腸癌,西醫稱為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世界上大腸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趨勢。在發達國家,結腸癌往往是第一至二位常見的內臟惡性腫瘤。在國內,結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大致佔常見惡性腫瘤的第四和第六位。在香港,大腸癌是第二位最常見癌症。過去二十年,總年齡標準化發病率沒有明顯增減趨勢。
中醫認為大腸癌的病因與高脂低渣飲食習慣、腸道慢性炎症、腸道腺瘤、家族性腺瘤息肉病、部分化學致癌物有關。其發病在早期可無任何臨床表現,逐漸可出現排便習慣改變,進一步發展可出現膿血便、便血,腹部出現包塊,乃至出現腸梗阻。結腸鏡檢查在大腸癌的診斷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血清CEA檢查無論是對該疾病的進展或是對其預後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細胞病理學診斷是大腸癌診斷的重要依據,其主要組織學分型有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等。大腸癌的鑒別診斷常須與大腸的良性疾病,如腸結核、阿米巴肉芽腫、血吸蟲病肉芽腫、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息肉病等相鑒別。
大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有手術、化療、靶向和免疫治療,電療有時會用於直腸癌的輔助治療。外科治療能達到治癒目的。大腸癌一旦診斷確立,應盡早爭取外科根治手術。對於無法實施根治術的患者,可給以姑息性治療。大腸癌的化療有效率較低,只能作為輔助療法。
中醫藥治療大腸癌,多用於晚期不能接受手術治療,或因年老體弱,不適合化療和標靶藥治療的患者。那些使用化療和標靶藥治療無效或復發的大腸癌患者,或者不願意接受化療和標靶藥治療的大腸癌患者,也會尋求中醫藥治療。中醫藥治療大腸癌的優勢,在於改善大腸癌患者的生存品質,延長「帶瘤生存」期。中醫藥配合化療、電療和標靶藥治療等,可減輕不良反應,增強療效。中醫藥辨證治療可以預防術後大腸癌復發,針對西醫方法治療後的大腸癌,中醫藥治療可進一步鞏固療效,改善生活品質。研究證實,中西醫聯合治療晚期大腸癌,療效優於單以西醫方法治療和單以中醫藥治療。
病因病機
大腸癌的生成,多是先有自身正氣不足,再有致癌病邪侵襲傷害所致。致癌病邪可以是外邪侵襲,傷害人體臟腑功能,導致精氣血津液代謝障礙,也可以是大腸受到致癌病邪的傷害而生成癌症。常見可以引起致癌病邪產生的習慣有:患者平素不注意寒溫調適,致使寒濕、濕熱和穢濁等病邪乘虛侵襲脾胃大腸,傷害氣血,導致腸腑氣虛,氣化功能失常;若患者平素恣食肥甘厚膩、煎炸炙煿、醇酒厚味以及飲食不潔等,傷害脾胃大腸,也可導致腸腑氣虛,氣化功能失常;若患者長期憂思鬱怒,情志不遂,導致心神難安,肝失疏洩,則肝木侮土,脾胃腸受損,生濕生濁,濕濁阻遏氣機,氣滯血瘀和濕濁困阻腸腑,致使大腸氣虛,氣化功能失常;有一些人,素體陽熱偏盛,喜歡恣食生冷,導致脾虛生濕,或濕邪乘虛內侵,日久鬱而化熱,濕熱內生,化生熱毒,熱毒蘊結於大腸,則大腸氣化功能失常,化生為大腸癌症。外在的致癌病邪也可以乘虛直接侵犯大腸,導致大腸氣化功能失常,氣機鬱結,化生為癌症。癌症生成後進一步傷害臟腑功能,導致精氣血津液代謝障礙,化生痰濕、熱毒和瘀血等內生病邪並與癌症結聚,加重大腸腑氣化功能失常,氣機鬱結,而使癌症增大。
辨證論治
1. 濕熱內蘊型大腸癌
主症:腹部脹痛陣作,煩熱口渴,下利赤白或瀉下膿血,伴有裏急後重或肛門灼熱,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清熱化濕解毒。
方藥:槐花地榆湯加減。
藥用:槐花10克,地榆20克,炒黃柏10克,炒黃芩10克,炒薏苡仁10克,敗醬草10克,白頭翁30克,馬齒莧30克,薏苡仁30克。
加減:腹硬滿而痛者加延胡索15克,川楝子15克,炮穿山甲15克。熱結便秘者加大黃9克,川厚樸12克,枳實12克。大便下血者加茜草30克,側柏炭30克,血餘炭30克。
2. 瘀毒內結
主症:腹部刺痛,腹痛拒按,瀉下膿血,伴有裏急後重,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舌苔黃膩,脈澀細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
藥用:桃仁12克,紅花9克,當歸尾15克,烏藥12克,五靈脂9克,炒白朮12克,敗醬草10克,白頭翁30克,馬齒莧30克,薏苡仁30克。
加減:腹部結塊者加夏枯草9克,莪朮15克,乳香9克,沒藥9克,昆布12克,海藻12克。大便下血者加茜草30克,側柏炭30克,血餘炭30克。
3. 脾虛濕滯
主症:面色少華或萎黃,肢倦乏力,不思納穀,時有腹脹或腹部隱痛,大便溏薄或夾不消化之物,或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細濡。
治法:健脾益氣化濕。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藥用:廣木香12克,砂仁3克,炒薏苡仁30克,炒黨參10克,炒白朮12克,雲茯苓15克,懷山藥12克,炙雞內金9克,陳皮9克,炒穀、麥芽各15克。
加減:胸悶嘔惡明顯者加姜半夏12克,竹茹6克,藿香9克,佩蘭9克。腹瀉無禁者加升麻9克,石榴皮15克。
4. 氣血兩虛
主症:面色無華或蒼白,神疲氣短,形體消瘦,時有便溏或脫肛下墜,或腹痛綿綿,舌淡苔薄白,脈細或沉細無力。
治法:益氣健脾養血。
方藥:八珍湯加減。
藥用:炙黃芪20克,炒黨參15克,當歸9克,白芍藥15克,熟地黃9克,炒白朮15克,製黃精9克,炒薏苡仁15克,紫丹參15克,甘草9克。
加減:兼白細胞減少者加補骨脂9克,鹿角片9克,淫羊藿9克。心悸失眠者加柏子仁12克,炒酸棗仁12克,遠志9克。納差食滯者加砂仁3克,白豆蔻3克,炒穀、麥芽各12克,陳皮9克。便血者可加艾葉9克,槐花炭12克,三七粉3克。(以上療法只供參考,食用前宜先諮詢註冊中醫。)(文:徐凱)
徐凱教授,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臨床教授、世中聯腫瘤經方治療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香港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中聯醫案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中醫預防和治療各類惡性腫瘤、腫瘤併發病、癌前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