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何子煜 余芊衡
第七屆立法會議員現已履職。不過,立法會選舉的結束,只是良政善治新風氣的開始。香港必須做到《「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中提到的「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凝聚共識」,為了達成願景,社會各界決不能掉以輕心,必須以嚴謹的態度,檢討和反思選舉,從而促使管治水平更上層樓,更好造福全港市民。
縱然部分煽暴派政治人物鼓吹罷投,但是次選舉的投票率仍超過三成,當中更有超過十萬的選民,將寶貴的一票投給不具建制派政治聯繫的候選人,證明有一部分非建制派的支持者,擺脫了非理性的「傳銷」,務實地參與選舉。此外,經歷了一連串宣誓後,反中亂港區議員或離港、或辭職、或被取消資格,以各種形式拋棄曾信賴他們的地區居民,但困擾居民生活的民生議題仍在,還需要有人協助他們解決這些難題。這些都是愛國愛港陣營重新凝聚港人的契機。因此,地區直選以外,選舉委員會界別、功能界別的議員,都必須主動走進社區,與居民「貼地」探討各種問題的紓困之道。
議員應積極發揮「協商精神」,特別要參考內地的成功例子,多籌辦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社會組織協商的平台,承擔起政府與市民之間溝通橋樑的重要角色。筆者留意到有當選人提出了「百日藍圖」,承諾促導五十場落區、與青年直接分享政策游說經驗等,其他當選人如何在社區和業界推動「協商」,「協商」又能取得什麼具體成效,這些都是社會復元的關鍵,值得期待。若議員真心推動社會復元,就千萬不能錯失大好機會。
回顧是次選舉,政團之間互相攻訐亦引起了頗大影響,如在新界西北選區,民建聯周浩鼎炮轟田北辰是「二五仔」「騎牆派」。這可能是由於爭取連任的議員曾以此種姿態對抗黑暴,習慣了「起弶式」的論政語境。但回到議會中,可能是過度反應的後遺症,值得警惕。第七屆立法會中都是同為愛國愛港陣營的戰友,黃藍之別已消弭,香港的各種深層次矛盾亟待破解,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等香港未來命脈所在的大型建設項目迫在眉睫,但「怎樣做」「做什麼」等關鍵議題仍未被充分討論,這些才是諸位社會賢達發揮的舞台。未來的議會政治,筆者期待能夠出現「保守派」與「進步派」,或其他形式價值觀與理念的分歧,以路線之爭取代立場之爭,重塑更有意義的政治光譜,從而帶來更有深度的政策辯論。
行政立法關係是一個值得研究、亦須研究的領域。回歸以來,部分人誤會香港的行政立法關係是「三權分立」,議會當中的爭鬥亦愈演愈烈。及至上一屆議會,更演變成雙重對抗、不重解困的扭曲關係,拖延了審議法案的進度。在完善選舉制度之後,立法會議員應積極提出具建設性的建議、協助政府「解困」、優化各種不完善的政策,這才能夠重新彰顯議員的角色。筆者更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功能界別出身,或曾擔任事務委員會主席的立法會議員,能夠晉身相關決策局,長遠或可形成「旋轉門」。這能夠為熟悉該政策領域的議員,提供了更廣闊的發揮舞台,讓議員時代的「倡議」,轉化為「政策成果」。其次,這亦變相開拓了議員的職業階梯,讓每一名擔任相關崗位的議員,能夠懷抱一種未來執掌決策局的思維,鼓勵他們發揮更具建設性和可行性的思維,在議員的歷程中,更仔細地進行政策調研、更深入地思索政策方案,從而有助於提升政府的管治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