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 廣東省內涉農貸款餘額超2萬億元-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到2025年 廣東省內涉農貸款餘額超2萬億元

2022-01-17
来源:香港商報網

 1月17日,廣東省新聞辦舉行發布會,介紹《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及其配套文件並答記者問。

 在發布會上,廣東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省鄉村振興局局長顧幸偉介紹,黨的十九大以來,該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納入「1+1+9」工作部署,全省「三農」工作邁上新台階。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將實施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攻堅行動作為「九大攻堅行動」之一。顧幸偉指出,「十四五」期間,鄉村振興的資金需求將比「十三五」有較大幅度增加,如此大的資金需求,不僅需要財政優先支持,還需要金融和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

 推動完善財政、金融、社會資金多元投入

 顧幸偉介紹,結合廣東省情、農情,圍繞全省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制定出台《實施意見》,提出涵蓋信貸、保險、基金、期貨、證券、擔保等各方面的金融支持措施,推動完善財政、金融、社會資金多元投入格局。

 據了解,脫貧攻堅期間,該省涉農貸款持續增長,金融機構累計發放678億元金融精準扶貧貸款,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支持。「十四五」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5年。《實施意見》提出了十四五期間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並量化了涉農信貸、直接融資等方面的具體目標。包括:到2025年,涉農貸款餘額超過2萬億元,累計超過600家農業企業在廣東股權交易中心「廣東鄉村振興板」掛牌,基本實現「五個全覆蓋」,即政策性農業融資擔保業務在各地級以上市和主要農業大縣全覆蓋、省內主要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全覆蓋、有信貸需求的農戶信用建檔全覆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全覆蓋、基層流動支付應用鄉鎮全覆蓋。

 顧幸偉指出,這次制定出台的《實施意見》,提出的政策措施非常務實,非常接地氣,操作性很強,切合當前該省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際,對全省農業農村發展和不斷拓寬金融市場都重大利好。廣東省農信聯社、廣東恆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國家開發銀行廣東省分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廣東省分行、中國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中國農業銀行廣東省分行、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廣東省分行等8家金融機構分別提出的配套行動方案,結合了該省農業農村發展具體情況和各單位實際情況,特色鮮明,結合本單位實際,明確了任務目標和責任分工,制定了具體行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提出的支持措施明確、支持重點突出,為接下來具體組織落實各項措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十四項重點任務支持鄉村振興

 據了解,在2017年11月批准設立全國首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該基金髮揮廣東省鄉村產業發展的「加速器」、「孵化器」功能,成為該省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署的市場化運作平台。截至2021年年底,基金累計完成了認繳規模208億元,實繳105億元,投資項目51個,在促進廣東鄉村產業升級、彌補產業短板和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比如,先後引入了新希望、溫氏、海大、江西正邦、江西雙胞胎、湖南唐人神、諾普信等省內外農業龍頭企業和知名上市公司,廣東農墾等國企,路易達孚等跨國企業。

 當前鄉村產業發展長期面臨金融資本要素支持不足瓶頸。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副行長陳玉海表示,《實施意見》的主要篇幅明確了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十四項重點任務,並具有比較鮮明的廣東特色。據了解,十四項任務緊密結合駐鎮幫鎮扶村、現代農業產業園、「粵」字號農業品牌、種業振興攻關、美麗圩鎮建設等廣東省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例如,強調保持脫貧攻堅的主要金融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加大對駐鎮幫鎮扶村的金融支持,拓展美麗鄉村建設的融資渠道,建立種業振興融資綠色通道對接制度,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粵字號」農產品為主要載體加強信貸創新,聚焦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配置資金鏈,強化農業農村保險保障功能。

 可以看出,這些任務措施既兼顧農民、農村、農業,又突出產業興旺這個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同時,緊盯產業發展的主體加強金融支持,鼓勵涉農經營主體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可得性,進而帶動小農戶發展。

 「其次,這十四項任務涉及的政策措施,既吸收借鑑其他地區的經驗做法,更總結推廣我省農村金融服務的有效實踐。」陳玉海表示。例如:對於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的流動支付示範鎮建設,要求持續推進,實現流動支付應用鄉鎮全覆蓋;對於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要求擴大農村信用建檔評價範圍,加快建設和運用「農融通」平台,推廣「整村授信」模式;對於破解農業融資難題,根據前期探索,要求拓寬抵質押物範圍,推廣牲畜水產活體等動產融資,推進承包土地經營權等農村產權抵質押融資。同時,還要求結合廣東實際,進一步探索創新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途徑。

 (記者 徐紅 )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