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大灣區准入規則銜接 粵發布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三年行動計劃-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推動大灣區准入規則銜接 粵發布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三年行動計劃

2022-01-18
来源:香港商報網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也是商事制度改革的策源地和先行地。1月18日,《廣東省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三年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新聞發布會舉行。記者從現場獲悉,《行動計劃》借鑑國際先進,把推動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持續推進制度創新,加快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

 市場主體總量達1530多萬戶 企業活躍度超過74%

 商事制度是政府管理經濟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制度,事關市場主體發展、保障交易安全、維護市場秩序。

 「近年來,我們堅持對標最好最優,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協同,通過釐清「證」「照」功能關係,推動市場准入、准營與退出全鏈條便利化,提升登記服務水平等一系列改革舉措,推動市場准入制度發生根本性變革。」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麥教猛介紹,企業開辦從14個環節壓縮為1個,開辦時間從35天壓縮到1天,不斷釋放改革紅利,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據統計,目前該省市場主體總量已達1530多萬戶,承載了7000多萬人就業;企業活躍度超過74%;每千人擁有企業54戶,達到中等發達經濟體最高水平。麥教猛表示,該省商事制度改革連續四年獲國務院督查激勵,商事登記確認制、便利營商、市場退出等多項改革成果為國務院《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所吸收,上升為國家頂層設計。

0118-sj02.jpg

 五個方面制度23條措施 更大限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行動計劃》提出搶抓「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機遇,到2023年底,實現市場主體登記制度更健全、市場准入更便利、涉企經營許可更精簡、市場退出制度更完善的目標。

 麥教猛介紹,《行動計劃》從五個方面制定了23條措施。在制度創新方面。深化商事登記確認制改革,最大程度尊重企業登記註冊自主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准入規則銜接,在「兩個合作區」實施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措施。提升企業名稱自主申報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放寬住所或者主要經營場所限制,全面實施經營範圍規範化登記。探索建立市場主體強制退出制度,實現市場主體「能進能退」。

 在便利化規範化改革方面。推行智能導辦、智能審批,全面提升「一網通辦」效能,提高登記註冊網辦比例和一次通過率。推進登記註冊和行政許可標準化,全面實現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灣區通辦、多地聯辦」,推動企業開辦便利度進入國際前列。麥教猛指出,廣東將全面歸集登記註冊信息、電子證照信息等,完善自然人實名認證、企業法人數字簽名功能,深化政務服務一體機、粵商通App、「銀政通」服務等應用,推動更多服務事項「免證辦」,使企業省力省心。今年全省企業開辦網辦率將達80%以上,實現全程網辦「零見面」「零跑動」,足不出戶可以領取營業執照和許可證。

 在涉企許可制度改革方面。全面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從源頭上減少審批發證,推動建立以告知承諾為主的「准營」管理制度,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開展「一照通行」涉企審批服務改革,通過部門聯動、業務協同、數據共享提高審批服務透明度和可預期性。

 在完善監管配套方面。建立虛假登記「黑名單」,有效防範「被股東」「被法人」等現象,嚴厲打擊騙取登記行為。加強市場主體登記事項監管,健全市場主體自主公示監管機制,確保相關信息真實準確。大力推進信用監管,提升市場主體違法失信成本。理清監管責任,加強監管協同,推進共建共治共享。

 在強化工作保障方面。加強組織領導、督查督辦、宣傳發動,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推進數據共享互通,提升政務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調度應用能力。推動修訂《廣東省商事登記條例》,為深化改革夯實法治基礎。

 讓市場主體「生得下」「長得大、活得好」

 麥教猛表示,《行動計劃》在最大限度便利准入的同時,在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方面也進行了明確,讓市場主體「生得下」「長得大」「活得好」。

 《行動計劃》明確,全社會均可通過公示信息對市場主體予以監督。針對市場主體快速增長着力強化智慧監管,依託信息歸集,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開展信用風險分級分類管理,對市場主體開展全覆蓋、標準化、公益性的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建立行業信用評價模型,對不同信用水平、風險等級的市場主體實施不同頻次的現場監管,提高監管的靶向性和精準度,減少對正常生產經營的影響;針對突出問題和風險隱患加強抽查檢查,依法嚴管和懲戒違法失信行為,實現監管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讓監管既「無事不擾」又「無處不在」。

 與此同時,《行動計劃》也明確,對經營異常的,依法依規記入經營異常名錄;對嚴重違法失信的,依法依規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向社會公示;推進分領域、分行業的信用監管記錄和評價,建立虛假登記「黑名單」等;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依照信用聯合懲戒規定,強化「黑名單」打擊,同時強化跨行業、跨領域、跨部門失信聯合懲戒。同時,完善信用修復規定,督促市場主體主動限期改正,讓守信成為所有市場主體生存發展的「必選項」「硬通貨」。

 (記者 徐紅 通訊員 粵市監)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