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張學修
第五波疫情肆虐香港,新冠確診個案連續破百,有專家預測未來兩周病例可能呈幾何級數爆發,或需二三個月才能控制住本輪疫情。此波疫情形勢嚴峻,Omicron變種病毒傳播力極強,一個個案都可能引致「海嘯式」爆發,面對這樣的情形,政府一方面需要不斷完善抗疫舉措,在檢測效率、隔離安排、信息發布等方面強化力度,另一方面應反思改進目前的防疫政策,尤其應考慮率先推動「全民檢測」,找到傳染源並迅速截斷疫情傳播鏈,動員全社會各方面力量,盡快阻截疫情擴散,實現動態清零。
強檢不等同禁足
面對「全民檢測」,香港社會一直充斥着不同聲音,政府認為若要全民檢測,就等同全港700多萬人一同「禁足」,多次表示這不是適合香港的方法。政府對全民檢測的理解有些片面,全民檢測並不等同全民禁足。如果可以在禁足情況下實現全民檢測,那自然最好,但若兩者無法同時進行,我們也不該否定全民檢測對於防疫的意義。參考內地的經驗,全民檢測並非一刀切禁足。例如,去年廣州爆發疫情時進行了全民檢測,但並非禁止全市市民的行動,只是封鎖了幾條街道,不影響絕大部分市民出入,最終成功控制疫情。不止內地,其他地區的經驗也表示,透過全民檢測尋找社區中攜帶病毒的人,是截斷傳播鏈防止疫情擴散的有效方法。對此,香港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借鑑相關經驗,在圍封疫情嚴重區域的同時,在全港做多輪全民強檢,以確保萬無一失。
防疫政策必須跑在病毒前面,但本港醫療資源緊張,單靠本地的人手及設施難以應付全民檢測,這也是另一個大家顧慮全民檢測的原因。其實不必過多擔心,一方面,我們可以請求中央支援,內地抗疫經驗豐富,設備也更先進,相信如果能有內地的協助和指導,在港推行全民檢測也能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若實在未能做到全民檢測,香港至少應該做到分區全員強檢。近來葵涌邨疫情爆發後,多幢樓宇要圍封強檢,多個採樣點也大排長龍,與其被病毒牽著鼻子走,政府不如主動出擊。例如,將全港十八區按邨、按小區劃分,設定時間表、實施路徑,指派特定官員,跨部門統籌因爆疫出現的大型圍封事件,並採取上門採樣,減低排隊檢測的傳播風險。如此按照計劃逐步推進,慢慢就可摸索出一套有效率、適合香港的強檢方法,要明白,每多找出一例個案,距離第五波疫情的結束也就更近了一步。
不可否認,實行全民檢測,或將對香港的經濟和市民的生活帶來不便和影響,有民怨可以理解,但我們需要客觀看待這個具有兩面性的問題。從短期來看,全民檢測確實會給全港帶來一定的麻煩和困難,但這只是「短痛」。從長期來看,如果疫情不盡快解決,香港就會變成一個「孤島」,既不能有效聯通世界,也無法和內地通關,融入雙循環的新格局中。想像一下,祖國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而我們還沉浸在抗疫的反覆與痛苦中,如此下去,香港的經濟能好嗎?疫情一日未得到控制,香港的經濟就難以復蘇,並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社會民生問題。眾所周知,動態清零是通關的最基本要求,長痛不如短痛,為了本地的經濟和民生,目前的當務之急就是盡快遏制疫情,實現清零。
改變抗疫思維
成功實施全民檢測,關鍵也在於大家的思維需要改變。不少人會以人權、自由和私隱的理由抗拒強制性全民檢測,但政府必須以大局為重,若不堅持清零,接下來可能會有爆發下一波疫情的風險,難道我們要一直這樣封下去嗎?這樣只會導致更多香港人患病、死亡和承受健康永久受損的風險,也會有更多香港人失業。「與病毒共存」絕不是適合香港的路,反觀西方國家,他們一邊不斷談人權、自由和私隱,另一邊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卻不斷上升,失業人數不斷增加,經濟也不斷萎縮,這樣的情景,相信絕不是大家希望在香港身上看到的。
農曆新年將近,全港都想盡快結束疫情,過個好年。現在政府防疫措施仍然落後於形勢,不夠果斷所以一再錯失防疫時機。政府應傾聽民意,改變思維,採取更主動、積極的防疫措施,痛下決心落實全民強檢,就實施全民強檢的顧慮和困難向社會如實說清,並且尋求各界幫手,及早控制疫情,保障市民健康安全。防疫人人有責,也希望市民能夠積極自律配合,大家齊心協力,共渡疫情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