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在農曆新年後明顯失控, 昨新增614宗確診個案,創疫情以來新高,另有超過600宗初步確診個案。有專家警告,因過年跨家庭活動所產生的群組可能會導致單日確診高達1000宗。也許是因為「動態清零」難度頗高,社會上開始有人質疑這個已經實行兩年的抗疫方針,宣揚所謂「與病毒共存」。這種在抗疫關鍵時刻出現的主張非常不負責任,因為倘其成真,只會進一步加劇疫情,對市民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危害。
所謂「動態清零」並不是盲目追求「零感染」,而是要對疫情保持警惕,對病例早發現、早處置,避免疫情造成連續性社區傳播,盡最大可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社會經濟活動。但是當下許多人對「動態清零」存在認識誤區,甚至刻意歪曲。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認定Omicron傳播力極強,積極抗疫無濟於事,又因其死亡率較低,因此乾脆選擇「與病毒共存」的「躺平」策略。這種想法看似合理,實際上卻極其危險:一方面輕視70至79歲已接種兩劑疫苗人士只有一半、80歲或以上已完成接種者僅兩成的事實,長者倘若不幸感染,引發重症或死亡的機會比已接種的高出多倍,不能置他們的安危於不顧;另一方面沒有看到新冠病毒繼續變種的可能性。
此外,亦有部分市民仍擔心「動態清零」下的圍堵策略會侵犯個人權利,不配合抗疫。例如無端懷疑政府利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收集個人資料,進而對其產生牴觸。這致使當局排查工作的效率及精確度低下,對感染者難以做到早發現、早處置。上述認知誤區,均無助於防疫。
無可否認「動態清零」會帶來不便,但卻符合香港整體利益。香港人口密度高,醫療資源緊絀,而且高度對外開放,若「與病毒共存」,肯定會像西方社會一樣,觸發比現時更嚴重的疫情,必會對市民生命安全和社會經濟造成更大威脅和打擊。反觀內地抗疫經驗充分證明, 「動態清零」既可降低死亡率,又可保持經濟正增長。或「與病毒共存」,或堅持「動態清零」,兩種做法兩種結果,我們不難作出選擇。現時香港要做的是消除錯誤認識,堅持「動態清零」的正確方向。
事實上,香港在應對這一波疫情上不斷作出改善。例如對於多區出現排隊檢測人龍,特區政府已要求檢測承辦商加大檢測量、增加檢測站等;越來越多市民自覺使用「安心出行」,主動申報行蹤。這些都有助盡快識別感染者,截斷傳播鏈。與此同時,香港已接種第一針人口逾八成,當局此時更應堅持「動態清零」,爭取時間將接種率推高至九成,屆時香港將有更多條件放寬防疫措施。
倘若將來新冠病毒演變至與普通流感一樣,而醫學界又研發出有效藥物,我們自然會有更大的選擇空間,但現時放棄「動態清零」不切實際。事實上,儘管本港疫情處於上升階段,但我們絕非無計可施,以至於「躺平」。堅持「動態清零」的正確方向,鍥而不捨管控疫情,市民的生命健康才有保障,兩地恢復通關才有可能,香港經濟才會止蝕復蘇。(香港商報評論員 林松年 圖:中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