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講港】堅定「融入」的歷史自覺-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港青講港】堅定「融入」的歷史自覺

2022-02-08
来源:香港商報

 未來充滿希望,關鍵是要有堅定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歷史自覺,這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的肺腑之言。歷史自覺從何而來?我認為,香港社會應該進一步營造「文化認同」的氛圍,尤其是在面向青少年群體的教育上,堅持「以文貫道」,從根本上堅定「融入」的歷史自覺。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一個社會團結之根、和睦之魂。文化認同教育,要解決的是青少年內心深處的文化底蘊,包括「家國意識」以及由此而來的「家國情懷」,重在「好不好」。我們的國民教育,最終要從「文化認同」層面去看成色、觀成效。筆者有兩個建議:

 一是加大中文教育力度。在基礎教育中,應把中文教育作為認知中華文化的先導科目,在課程內容設計和教學設計上要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入,要堅決避免僅僅作為考試的「分數科目」去機械對待。

 追本溯源,中文的「文」之內涵從其發軔之初就表現出強烈的社會政治倫理傾向。古人以「文」命名的事物,即包含秩序井然、文采絢爛這樣一種理想,同時具有社會的規範性與藝術的審美性雙重內在規定。我們的中文教育,應該把這樣的雙重內在予以完整呈現,才能達到強化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的目的。

 二是營造中華傳統文化氛圍。中華傳統文化歷經歷史長河大浪淘沙,早已成為中國人的日常倫理和行動指南,香港社會也不應例外。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對義利觀、公私觀、大局觀的認同,便是對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的認同。香港政府要致力於打造兩支隊伍:一個是有着深厚中華文化功底的中小學中文教師隊伍,讓「大師」進課堂,把中華傳統文化與青少年的美育課程相結合;一個是高水平的中華傳統文化活動策劃隊伍,專門結合香港社會實際,打造一批適合青少年乃至各年齡階層的中華傳統文化體驗活動。特別是在新時代,以文貫道要集中體現「弘業、培元、立心、鑄魂」,長期堅持下去,就能夠在「以文貫道」的影響下,讓社會各階層特別是青少年群體把人生追求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願望緊密結合起來,從而造就香港社會未來的希望。(作者:香港華菁會理事 趙陽 圖:中通社)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