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抗疫主動出擊是全民責任-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熱門話題】抗疫主動出擊是全民責任

2022-02-09
来源:香港商報

 本港第五波疫情持續惡化,近期每日確診人數及源頭不明個案持續增加,單日新增確診更有逾600宗,創下歷史新高,這是抗疫兩年以來最惡劣的情況,令各界憂心忡忡。面對嚴峻疫情,國家衛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建議,當務之急,是擴大核酸檢測範圍,盡早找出傳染源。特首林鄭月娥日前表示,將進一步增強香港的檢測能力,包括大量採購新冠病毒「自我快速抗原檢測包」,並將於下月推行一次全民自我快速檢測,在無法做到強制全民檢測的情況下,全民快速自我檢測雖能緩解燃眉之急,但成效有限。最好是「混合檢測」,實施自行做快速測試只是第一步,首先市民提高自我檢測意識,再配合政府個別大廈的圍封強檢,才能以最快速度找到一些無病徵、隱形傳播者。抗疫是全民責任,全港市民都應該重視起來,絕不能鼓吹「與病毒共存」。

 香港抗疫有改進空間

 面對疫情,全港必須要有一個共識:始終堅持「動態清零」,只有在這個大前提下,大家齊心努力才會成功。循環往復的疫情使不少市民陷入抗疫疲勞,目前出現不少聲音質疑特區政府的抗疫舉措,不負責任地提出香港應放棄目前的政策,實行所謂「與病毒共存」的「躺平」策略。由始至終,「動態清零」都符合香港社會實際情況。一方面,雖然Omicron引起的重症率和致死率均較Delta低,但仍然比普通流感高,加上目前全球的疫情仍處於大流行期,病毒不斷變異,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一旦「躺平」任病毒大規模肆意擴散,對於地少人多的香港,必會給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損害。另一方面,內地的成功抗疫實踐、香港應對前幾波疫情的成功經驗都一再證明,「動態清零」科學必要、有效可行,既是實現兩地通關的必要前提,也符合香港普遍的民意。香港紫荊研究院相關調查研究顯示,67.9%的受訪市民認為堅持「動態清零」更符合香港社會整體利益,認為香港一旦錯誤選擇「與病毒共存」,疫情必然全面失控,700多萬香港市民的生命安全將面臨嚴重威脅。

 當然,跟着「動態清零」這個大方向走一定沒錯,但香港的抗疫措施仍有更多改進上升的空間。除了檢測能力有待提高之外,如何提升追蹤能力亦是目前的難題。眾所周知,Omicron的傳播力極強,一名確診者平均牽涉30至40名接觸者,如今每日好幾百宗,工作量十分龐大,追蹤辦的人手有限,僅僅是採用傳統「人盯人」的方式追查密切接觸者並不可行,效率太低,應該從兩方面雙管齊下改進。首先,政府需要盡快籌備第三個「個案追蹤辦公室」,目前兩個追蹤辦的總人手為400多人,而單日新增遠超工作人員的數量,導致每名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壓力都增加不少。政府有必要增派人手,既能適量減少每個人的工作量,也能有效提高追蹤的速度,在最短時間內切斷傳播鏈。其次,始終存在一些不願配合的市民,謊報虛假資料、隱瞞行程等,給追蹤工作帶來了更多麻煩和不便。政府的追蹤工作應該從源頭出發,將「安心出行」加入實名制和追蹤功能,並強制要求市民使用,這樣才可以更快更準找到更多密切接觸者,否則就算增加更多人手,面對愈來愈多的案例,追蹤工作仍難以應對。

 繼續谷針提高疫苗接種率

 擴大「疫苗氣泡」本月底即將實施,面對如此嚴峻的疫情,政府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但這些始終只是輔助,最根本的還是要繼續谷針,提高本港疫苗接種率,畢竟當疫情來臨時,未接種者首當其衝,長者也成最大受害者。值得高興的是,本港新冠疫苗第一針接種率日前破八成,但長者疫苗接種率仍然偏低。早前未打針的七旬婦確診後危殆,近日又再有一個未打針確診長者,情況急速轉差入住了ICU。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表示,「八成接種率並不足以抵禦急劇惡化的疫情,要築起社區保護屏障,要盡快把接種率提升至九成」。目前香港各大檢測點、接種站皆大排長龍,市民打針意願明顯上升,許多人主動預約「第三針」,這是一個好的勢頭,港府要「趁熱打鐵」,繼續推動市民接種疫苗,提供更多接種疫苗便利措施,增加流動疫苗接種站和疫苗車,特別是加強對長者接種疫苗安排,必要時可以為長者安排上門接種疫苗服務。

 病毒變異速度和程度,都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但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做好「自身」這道防線,自覺配合政府防疫措施、主動檢測、積極接種第三針疫苗。抗疫需要全港市民的集體努力,只有當接種率達至90%及完成三針接種,建立群體免疫後,病毒的殺傷力才會減弱,屆時香港才具備足夠條件全面恢復正常,並邁向安全有序開放。經過了前四波疫情的考驗,我們應該吸取經驗和教訓,不能再重蹈覆轍,香港防疫必須始終堅持「動態清零」,在防守的同時主動出擊,絕不「躺平」。(作者: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張學修 圖:中通社)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