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講港】對香港電影「主旋律」的期盼-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港青講港】對香港電影「主旋律」的期盼

2022-02-10
来源:香港商報

 2015年,《戰狼》取得了「主旋律」電影的重大突破,並取得了三天內票房過億的巨大商業成功。此後,《戰狼2》、《我和我的祖國》等「主旋律」電影,同樣獲得觀眾好評如潮,開啟了「主旋律」電影的新時代、新里程。2021年國慶檔(10月1日至7日)當中,內地的電影總票房超過43億元人民幣,當中《長津湖》及《我和我的父輩》兩部「主旋律」電影的貢獻更超過95%,可謂勢不可當。此外,《長津湖》去年11月11日起於香港上映,在第五個周末仍能繼續佔據周末票房的頭三位。由此可見,「主旋律」電影在內地與香港同樣受歡迎。「主旋律」電影成功刻畫了中國人艱苦奮鬥的歷程,亦描繪了中國夢在人民心中的滋長,極為切合時代的需要。電影不但反映了當今時代的靈魂,更可鑄造人民的心志,絕對是塑造社會面貌時不可或缺的利器。

 香港的文藝界亦需要深入思考,時下需要播映怎樣的電影、需要鑄造怎樣的心志、需要演奏怎樣的「主旋律」。目前,香港普遍充斥一種「躺平」的思維,在產業結構單一、生活成本高企、上流空間狹隘的社會現實下,市民深感無法掌握前途與命運。與此同時,部分民眾對國家的聯繫感較弱,縱然國家發展大勢一片光明,但自己能在當中承擔什麼角色、作出什麼貢獻,不少人都感到迷惘和徬徨。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筆者認為香港的電影「主旋律」應具備以下元素:第一,香港人在資源缺乏下逆流奮鬥的精神;第二,因把握時代機遇而成功的奮鬥;第三,積極回饋國家、展現愛國愛港精神。符合上述元素的故事相信並不罕見,最優秀的範本就是莊世平先生和高錕先生。筆者非常期待,這兩位先賢的故事能被拍成傳記電影,讓香港市民回憶他們風采的同時,亦能被其愛國情懷和奮鬥精神所感染。只有這樣的故事、這樣的電影,才能為社會注入「強心針」,從而激勵港人重新振作、乘勢而上,讓香港各界能夠攜手前行,共同在國家發展大勢中發光發熱。

 政府應強調電影院角色

 在推動本地「主旋律」電影的工作上,政府有着舉足輕重的使命。筆者建議,政府在政策綱領上,應強調電影院承擔教育平台的角色,循此推出以下政策:第一,政府應成立「公眾教育(電影)基金」,支持非牟利民間組織和教育機構,以團體形式包場觀看電影,並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例如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舉辦的「電影《長津湖》欣賞會」,除了欣賞環節外,協會總幹事蘇祉祺博士亦即場與參加者分析、探討電影內容,更在同日下午開展了「民族復興與中國共產黨」的專題講座暨分享交流會,以電影引入加深參加者的體會和反思。第二,政府應設立一筆特殊撥款,容許電影院申請作為改建影院空間之用,鼓勵將電影與展覽融合,在影院內劃出空間作專題展覽,提升觀眾觀影過程的沉浸式體驗。具體做法可參考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為相關表演學校設置了專門板塊,邀請北京電影學院等院校青年學生代表參與展覽和交流。

 除了公眾教育,學生層面的教育亦有待加強。因此,筆者提出第三個建議,政府應參考第十五屆「文化新人類——青年領袖獎勵計劃」,該計劃在過程中讓參加者體驗成為博物館導賞員、參觀資料庫和藏品倉庫、聆聽博物館學講座分享、參與不同工藝工作坊等一連串豐富多彩的活動。政府可透過電影發展局推出「香港電影學生大使計劃」,讓參加學生能夠有機會參與電影院前線工作、電影評論與賞析、電影保育與展覽籌備等多元化的活動,配合未來的「電影+展覽」策略,讓學生能嘗試統籌、策劃、參與等不同的角色,加深對於電影節目的了解與反思,在校園外持續推廣電影文化,進一步發揚「主旋律」的文化影響力和凝聚力。(作者: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何子煜、許鐘玲)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