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合力切除財務造假「毒瘤」-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财经 > 内地

經濟日報:合力切除財務造假「毒瘤」

2022-02-25
来源:香港商報網

 近日,證監會開出的2022年「一號罰單」,落在了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頭上。

 據證監會披露,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金正大及其合倂報表範圍內的部分子公司通過與其供應商、客戶和其他外部單位虛構合同,空轉資金,開展無實物流轉的虛構貿易業務,累計虛增收入230.73億元,虛增成本210.84億元,虛增利潤總額19.9億元。證監會決定對金正大及其實際控制人等8位相關責任人合計罰款755萬元,同時對3名主要負責人採取市場禁入措施。

 從去年的康美藥業案,到今年的「一號罰單」,監管部門重拳出擊,均劍指財務造假等問題,傳遞出監管層對財務造假「零容忍」的堅決態度。

 財務造假是證券市場的一大頑疾,嚴重挑戰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嚴肅性,毀壞了市場誠信基礎,損害了投資者利益。近年來,監管部門着力構建「天羅地網」的追責體系,強化對財務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力圖更快、更准、更徹底地切除這顆「毒瘤」。

 2020年3月實施的新證券法,大幅提高對財務造假的懲處力度,對於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行為,從原來最高可處以60萬元罰款提高至1000萬元;今年1月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證券市場虛假陳述侵權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明確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組織指使財務造假、上市公司倂購重組中交易對手方財務造假等情形下相關主體的民事賠償責任,進一步充實財務造假的民事責任制度。

 隨着法治供給持續完善,行政處罰、民事賠償、刑事追責等立體式追責體系漸趨形成,一匹匹財務造假的「害群之馬」接連被曝光和嚴懲。2021年,證監會辦理虛假陳述案件163起,其中財務造假75起,同比增長8%,對造假者形成有效震懾,顯著改善市場生態。

 同時也要看到,切除財務造假「毒瘤」是一門大手術,還需多方形成合力。財務造假之所以頻繁出現、屢禁不止,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其覆蓋面廣泛、手段隱蔽。從過往披露的案件看,中介機構、上市公司董監高、交易對手方等主體都存在造假動機,證券發行、交易、企業收購、退市等環節均出現過造假行為,打擊財務造假不能靠某一部門的單打獨斗,而需群策群力。

 因此,監管部門、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要各司其職,並加強溝通協作,強化信息共享。比如,在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方面,證監部門要重拳治亂;在會計师事務所監管方面,財政部門要挑起大梁;在券商等中介機構履職盡責方面,協會要加強監督檢查等。只有各相關部門和機構合力出擊,形成「一張網」「一盤棋」的監管格局,才能讓財務造假者無所遁形、逃無可逃。

 今年要穩步推進全面注冊制改革,也是資本市場生態淨化的重要時間節點。未來強化聯合執法力度,從嚴從重從快追究相關主體的違法責任將是大勢所趨。上市公司要引以為戒,重信守諾、踏實經營,不輕易觸碰財務造假的高壓線,否則面臨的極可能是傾家蕩產的懲罰,甚至被直接踢出市場。(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華林)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