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被譽為「百獸之王」,在不少文物、藝術品中皆可見其身影,現今仍可見虎頭帽、布老虎等生活用品,可見人類對老虎的崇拜。時值壬寅虎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舉辦「壬寅說虎」展覽,精選文物館及懷海堂所藏贈逾20項與虎相關的文物,包括書畫、印章、陶瓷等,展品種類豐富,呈現歷史中老虎多變的形象。因應疫情關係,館方將「壬寅說虎」搬到網上展覽,讀者在家也可一睹展品上的老虎英姿。
「銅虎鈕巴蜀印」,公元前四至前三世紀。
神話中的百獸之王
現代人看虎,可到動物園或在網上看圖,古人如何觀察老虎,進而繪畫創作?是次展覽策展人童宇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清代之前的畫家會透過貓等貓科動物,想像老虎的形象。又或受神話故事影響,虎往往伴隨羅漢高僧和仙人,成為其法力神通的印證,如《伏虎羅漢》、唐代裴鉶《傳奇》等,因此古人畫家筆下的老虎會較溫柔可愛。
童宇以展品之一、方薰的《摹唐寅玉骨仙人軸》舉例說明:「畫中老虎是典型的可愛形象,似笑非笑,身軀扭動成『S』形,依偎在腳旁,恍如貓咪一樣在撒嬌。畫家臨摹明代畫家唐寅的作品,描述了《傳奇》中仙女吳彩鸞故事。」《傳奇》有記,吳彩鸞洩露天機被貶下凡,與書生文簫成親,由於夫君窮困,彩鸞便靠抄寫維持家計,又訓練十數位童子,十年後夫妻二人同時跨虎升仙。作品中彩鸞持書,身旁有虎與童子,反映了《傳奇》記載。
方薰作品《摹唐寅玉骨仙人軸》,1797年。
老虎形態多樣
清末民初時期,廣東嶺南畫派開始崛起,當時嶺南畫家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到日本留學,當地畫壇流行猛虎風氣,筆下的老虎兇猛、充滿獸性,並以月夜、寒冬作為背景,以凸顯老虎的殺氣。受日本畫壇影響,猛虎風氣也隨畫家留學歸來帶到中國。展品高奇峰的《夜嘯》描繪了老虎在夜晚咆哮場景,用上京都畫壇朦朧派的技法,渲染畫作背景成夜色,不同於傳統國畫的留白處理。作品筆法寫實,老虎嘴巴大張,展露鋒利的牙齒,予人深刻印象,配合畫中激昂的題詩,意境深遠。
高奇峰作品《夜嘯》,1916年。
至於高劍父的《病虎》則用筆有勁,強調寫實,展現了墨的變化,不過老虎尾巴豎起,眼睛瞪圓,難以看得出來是病虎,童宇解釋:「畫作的藏家簡又文曾請教高劍父,高劍父表示老虎腳上有傷,所以尾巴豎起,以示警覺,猛獸受傷未必病怏怏,反而更加敏感,故眼睛瞪圓又有警覺、痛苦之意。」童宇續指,病虎的題材甚少見,在當時更是創新。那時嶺南畫派被批評抄襲日本畫,高劍父為擺脫日本畫的枷鎖,呈現更多自己的風格,於是創作了這幅作品,也成為文物館的其中一幅鎮館之寶。
高劍父作品《病虎》,1935年。
居廉作品《和尚戲虎》,約1874年。
展示多件罕見展品
展覽還展示了「虎癡」張善孖的作品,畫家以畫虎聞名,上世紀三十年代還一度在蘇州網師園蓄養幼虎。作為同樣負笈日本的畫家,他與嶺南畫派的畫風略不同,用上傳統國畫筆法,風格兼工帶寫。展品《伏虎》的老虎站在懸崖上,準備撲到另一邊,表現出一觸即發的緊張氣氛,細看老虎肌肉繃緊,腳關節畫得相當寫實,既有工筆畫線條的技法,又有寫意筆法用於動態部分。畫作更有畫家弟弟張大千的題字和鈐印,童宇稱是難得的史料:「相信張大千於張善孖完成作品後一年,約1930年題跋,用上張大千早年的『大千居士』鈐印及親自題字,較為罕見。」
張善孖作品《伏虎》,約1929年。
另一件罕見展品是戰國晚期的「銅虎鈕巴蜀印」,是本次展覽歷史最悠久的文物,四川的古代巴蜀地區尤其崇虎,當時的青銅兵器、樂器流行雕刻虎紋,印章也是巴蜀著名的出土器物,但虎鈕並非常見,此印虎鈕精美,更是少有。銅虎造型生動,紋飾細膩,可能屬部落首領所有。加上印文上的符號意義尚未破解,為文物增添幾分神秘色彩。
「銅虎鈕巴蜀印」上刻有神秘符號。
綜觀今次展品橫跨約2500年,最「年輕」的展品是畫家鄭家鎮於1986年創作、富漫畫感的《貓虎宗親圖 》,與其他展品風格大相逕庭。展覽呈現了虎的各種姿態和風格,讓觀看者見證中國歷史上的虎文化變遷。 (記者:Janice 圖:中大文物館提供)
鄭家鎮作品《貓虎宗親圖》,1986年。作品虎與貓、大與小、花與白,形成了強烈對比,別具趣味。
童宇表示,有關老虎的館藏比去年的牛年展品更多,希望通過不同種類的文物,綜合表現虎在中國傳統藝術的形象。
展覽詳情
日期(線下):即日起至5月9日(現因疫情暫停開放)
地址(線下):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