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無問西東-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散文】無問西東

2022-03-08
来源:香港商報網

 如果我們有機會提前了解自己的人生,知曉青春不過是轉瞬即逝的逝水流年;權力不過是過眼雲煙的身外之物。是否還會在意一生佔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麼,才能被愛。

 想起多年前觀看的一部影片《無問西東》。開始看的時候,有穿越的錯覺,前一秒播放現代職場的競爭,後一刻轉換至上世紀60年代的場景。當饒有興致地沉浸在王敏佳、陳鵬、李想三人的畫面中,瞬間又展現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點滴。

 剛開始,我甚至懷疑影片是否播放有誤。靜下心來觀看,影片交織講述了四代人、四種人生、四段歷史。分別是1923年的北平、1938年的昆明、1962年的北京、現代的北京。同樣的地方,不同的時空,不同的年輕人面臨着這個時代的困境,面臨着自我的困境。在一番彷徨和掙扎過後,他們面對自己的真實,找到那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1923年,北平。

 吳嶺瀾站在成績榜前久久駐足。他文科成績極好,接近滿分位列榜首,而物理成績卻是「無列」。老師建議他轉專業,可他卻無法做出這個決定,因為當時最優秀的人都在讀實科。好在他遇到了梅貽琦,那個令所有清華人驕傲的人,他說的那段話讓我心生敬意。他說:「真實是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這番話讓吳嶺瀾陷入深深的思考。當泰戈爾來到清華做演講,他站在下面,看到台上站的都是當時最厲害的文人,梁啓超、梅貽琦、王國維、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他看到他們站在一起,被深深震撼,他終於明白,並不只是學習「實科」才是最好,他也想成為能夠站在台上的那些人中的一員。那一刻,他徹底領悟梅校長說的「真實」到底是何意義。

 1938年,昆明。

 抗日戰爭爆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遷往西南,組成西南聯合大學。來自廣州望族的沈光耀入學此處。昆明郊區,航校伊始,心懷報國理想的學子們紛紛報名參加選拔。但只有陳光耀通過了一系列測試,他寫信回家告訴母親自己要參軍。母親聽聞,親赴昆明,聲淚俱下,她怕他還沒有想好要怎麼過一生,就沒了命。沈光耀只得發誓說自己絕不會棄筆從戎。已成為清華一名老師的吳嶺瀾對沈光耀說「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和對自己的真實」,隨之而來的一場戰火讓沈光耀下定決心,瞞著母親參軍,最終為保家衛國獻上自己最絢爛的青春。

 1962年,北京。

 王敏佳、陳鵬、李想三人是髮小。陳鵬是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的高材生。李想和陳鵬在同一家醫院工作,兩人都對王敏佳心懷情愫。王敏佳因為給自己的老師出氣而被師母誣陷,最終被批鬥。和她一起寫信的李想為了能去支邊而選擇了沉默和逃避。批鬥王敏佳的那天,一牆之隔的地方卻是李想支邊的表彰大會,短短的幾米距離,卻仿佛是兩個世界,王敏佳最終被人打得面目全非,李想終究沒有站出來。死過一次的王敏佳選擇跟着陳鵬回到他成長的村莊,陳鵬說:「你別怕往下掉,我就是那個給你托底的人。」

 現代,北京。

 張果果在選擇救助早產四胞胎的時候一再猶豫,他害怕人性的貪婪,面對職場中的爾虞我詐,面對底層人的無窮索取,他陷入了彷徨,直到他的父親告訴他,當年有一個叫做李想的人,為了救他父親和母親而犧牲。父親告訴他「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這句話,是當年陳鵬告訴李想的。張果果最終決定繼續救助四胞胎,而他也終於得知四胞胎家人頻頻找他只是為了感恩,贈送胎毛筆。

 這個跨越了幾乎一百年的故事裏,似乎都和選擇有關。每一次選擇,都是面對自己人生的承諾、直面自己「真實」的寫照。唯有選擇真實,才能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無論自己的一生是文人、軍人,抑或是醫生,是專家、教師,抑或是職業經理人,只要內心深處下定決心,就應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願我們每個人「不要忘記對生命的思索和對自己的真實」,順從內心,無問西東。(文/湯佳佳)

[责任编辑: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