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心聲】文化旅遊助疫後經濟復蘇-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界心聲】文化旅遊助疫後經濟復蘇

2022-03-14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日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在本港受到第五波疫情來襲的危急之際,本次的預算案以「穩」為最重要的核心原則,提出一系列短期紓困措施,延長了對中小企的融資擔保及特惠貸款「穩」就業,並提出了發放電子消費券、交通津貼、減免薪俸稅等「穩」民心。

 目前政府的施政主要集中在處理前所未有的疫情危機,正如「財爺」所講,只有處理好疫情,盡快與內地通關,才能發揮香港的區位優勢,真正將經濟重新引導上正軌。與此同時,筆者認為亦要開始積極考慮疫後如何恢復經濟。

 以受到疫情衝擊最為嚴重的零售業及旅遊業為例,雖然疫情緩和之後或會迎來短暫的「報復式」消費,但若論長久之計,仍須製造更多有吸引力的獨特旅遊景點,招徠更多旅客。在本次預算案中,政府針對旅遊業的復蘇,預留12.6億港元作支援,當中6億港元用作設立「文化古蹟本地遊鼓勵計劃」,開發文化旅遊元素。

 筆者認為,「文化旅遊」是個很值得開發的領域,因為有文化底蘊的旅遊景點,例如一些古城、歷史遺跡、藝術博物館等,更能讓人有「歷久彌新」之感,往往能成為吸引遊客反覆前往遊覽的誘因。素有「音樂之都」美譽的維也納,其文化底蘊吸引了諸多音樂會、電影節或藝術節在此舉辦,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旅客人數。除了一些本地的古蹟,目前政府對西九文化區的規劃有積極效果,戲曲中心、「M+」、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都將在日後成為香港重要的文化旅遊資源。

 積極發展維港水域

 此外,筆者認為,維港作為本港最有代表性的景點,還應增加維港海濱長廊的藝術設施。現時政府為海濱長廊設置不同主題區域的模式對市民來講有一定的新鮮感,但長遠而言,可以參考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長堤公園的美人魚雕像,或新加坡魚尾獅公園等,考慮將海濱長廊建成藝術長廊,並舉辦文化藝術活動(如展覽、戶外工作坊、導賞團等),致力形成時尚文化陣地、文化地標。

 同時亦不可忽視「親水」活動對整體維港發展的提升作用。例如,增設遊艇碼頭、會所、俱樂部、水上運動中心等多種水上活動場所,不但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經濟效益,更可增加城市活力,形成嶄新的維港景貌,推廣水上康樂體育活動和親水文化,從而帶動整個香港進一步升級成為國際旅遊之都,產生更多就業機會。

 雖然香港的遊艇業起步較早,1893年香港遊艇會便設於銅鑼灣,然而近年來卻受到泊位不足的掣肘,行業發展受到阻礙,甚至逐漸有被鄰近地區趕超的苗頭,例如海南、新加坡等。根據海事處的最新數據,截至2021年底,本港已領牌的船隻中,第IV類遊樂船隻(包括機械輔助帆船、遊樂船及開敞式遊樂船)共有11767艘,然而私人泊位卻僅有1905個,供需嚴重失衡。

 目前,維港僅有銅鑼灣的香港遊艇會,且地處相對繁忙的水道。筆者認為九龍地段亦應該有相應的遊艇俱樂部,一來可以繞開市區繁忙地帶,二來更易前往遊艇活動聚集地新界東北。其中,諸如油塘一般天然擁有三面陸地條件的地帶,只需要築起一道防波堤,便可優先考慮作為設立遊艇會之地。

 藉着施政報告中特首表明不反對檢視實施了超過20年的《保護海港條例》,筆者認為政府應該一併考慮將更多維港水域及海濱地域發展為親水活動場所,增加維港的整體活力。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