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火四起,民眾流離失所,徹夜逃亡他國尋求庇護。難民問題不斷在歐洲的歷史重演,而馬替奴的歌劇《希臘受難曲》,也是以20世紀初的希臘—土耳其戰爭為背景,討論人性的光與暗,被譽為將現實搬上舞台的撼動之作。本屆香港藝術節將呈獻捷克布爾諾國家歌劇院的《希臘受難曲》,歌劇的現場錄製將於3月17日起在官網免費播放。
故事背景設定於20世紀初希臘一個小村莊。(圖:Ivan Pinkava)
布爾諾國家歌劇院的《希臘受難曲》,曾獲2019年國際歌劇獎「最佳歌劇節」大獎,歌劇改編自著名希臘作家卡贊紮基斯的小說《基督再受難》,講述一個希臘小村莊在「希土戰爭」中的故事。村中神父為籌辦來年的耶穌受難劇,將耶穌基督、抹大拉的瑪麗亞、猶大、雅各、彼得、約翰的角色分配給六個村民。爲了讓村民更投入角色,神父吩咐他們在生活中效法角色的品格。不久後,一群遭受土軍侵略的難民來到小村莊尋求支援,神父爲了保障村落的利益而將其趕走。在耶穌的飾演者曼諾里奧的帶領下,劇中幾位主角違背了村中長老的意願,向難民伸出援手。面臨種種道德上的考驗,六位村民與自己角色之間的界線亦越來越模糊,他們的命運也因而改變。
歌劇的音樂、布景及人物造型均滲透濃厚的宗教色彩。(圖:Ivan Pinkava)
捷克作曲家馬替奴將原作400頁的鴻篇巨製撮成歌詞,於1957年完成這套歌劇。馬替奴自身也曾因戰爭而漂泊到法國與美國,期間接觸到不同文化的音樂,且深受爵士樂的影響。在譜寫《希臘受難曲》時,馬替奴活用不同風格,以拜占庭和希臘的教堂音樂為主,當中糅合了搖滾樂、爵士樂、高地音樂等曲風。歌劇指揮羅伯特.克魯奇克認爲,馬替奴除了將自己獨特的音樂個性融入作品中,也把對家鄉波利奇卡的回憶,以及戰後未能回國的悲哀貫注在創作之中。
是次演出由捷克歌劇導演伊里.赫爾曼掌舵,他會帶領近一百五十名獨唱家及歌劇演員呈現這部經典之作的蘇黎世演出版本。赫爾曼表示:「我喜歡這部歌劇,因爲它不僅敘述一樁悲劇,作曲家還描畫出優美的自然風光,並且將人、神和自然的聯繫融於故事之中。我相信每個看歌劇的人都會感覺驚艷,因為這是有龐大合唱團的巨製,壯觀且充滿啓發性。」
指揮羅伯特.克魯奇盛讚作曲家馬替奴將自己的獨特個性融入作品之中。
除了音樂的呈現,舞台設計也多處採用自然元素,如真水、橄欖叢等,為人造的舞台注入大自然氣息。舞台空間縱然有限,但歌劇中涉及多個場景,且現實與異象相互穿插,舞台設計巧妙地運用同一個空間,以夢幻的方式布置,朦朧之中既虛幻又似真實,帶給觀眾無窮遐想。(記者:Ruth 圖:香港藝術節提供)
歌劇布景設計巧妙,在同一空間內塑造了村落、橄欖園及教堂等場景。(圖:Ivan Pinkava)
歌劇將於3月17日晚上7:30開播,供點播至3月24日。如欲觀賞,須於藝術節網站預先登記,網址為:https://www.hk.artsfestival.org/tc/programmes/martinu-the-greek-pa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