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仍嚴峻,早前有人因害怕全民檢測、居家隔離等,而搶購食物及日用品,引發社會恐慌情緒。
若一人染疫可能導致全家感染,需要隔離7日,嚴重者或沒有打疫苗的人更要14天隔離,所以考慮有一至兩星期的食物儲存量或日用品應已足夠,實毋須爭相搶購物資,所謂「愈共享愈有」,原來經常教小朋友的分享食物習慣,就是人生簡單但重要的道理。
早前超市被人搶購一空的多是即食麵、罐頭午餐肉、冰櫃的肉類等,貨架都被「清零」,但當家中有很多這類高脂、高鹽的食物時,便有機會吃了過多脂肪、鹽分而不自覺。即使渡過了Omicron疫情,卻可能產生另一種麻煩,就是「三高」問題,慢性疾病需要更多醫療費及更長的治療時間。因此,筆者建議以下儲量小貼士:
1. 食物種類要多選擇,多靈活性。
2. 飲食要均衡,包含五大類(穀物類;水果類;蔬菜類;肉、魚、蛋及代替品;奶類及代替品)。
3. 注意營養標籤,要少油、鹽、糖。
4. 儲存兩星期的分量已足夠。
5. 健康食材。
健康食材推介:
A. 方便穀類:非油炸即食麵如米線、關廟麵、壽桃麵(用熱水灼幾分鐘即可食用)、燕麥糠(用熱水焗5至10分鐘即可食,用保溫杯效果更好)。
B. 其他穀類:雜米、紅米、小米、通粉、意粉、薯仔、番薯。
C. 可存放較長時間、抗氧化的蔬菜:蓮藕、西蘭花、南瓜、翠玉瓜、急凍蔬菜。
含豐富維他命C的水果:番石榴、橙、蘋果、梨、柑、牛油果、提子。
D. 罐頭肉類:水浸三文魚、吞拿魚、茄汁沙丁魚、茄汁豆類、罐頭雞肉、急凍瘦肉類(更易看出脂肪,愈白愈多脂肪,應少選多白色的肉類)。
E. 豆類:黃豆可提供肉類的完全蛋白質,不同雜豆都可提供部分蛋白質。
多營多變豆類:除了可鹹食亦可甜食,發酵後還可以當菜食,黃豆、綠豆、紅豆或花生都可以發酵成為芽菜,在家中時間多了,不妨自製發芽菜,自給自足。
F. 奶類:低脂或脫脂奶粉、豆奶粉、杏仁奶粉等。
G. 高油、鹽、糖零食盡量少吃,如薯片、雪糕、餅乾、蛋糕、即食麵或午餐肉等。
新冠疫情已持續了兩年多,病毒不斷變化,人類更應懂得求變,變則通!如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未解決病毒問題,已增加「三高」問題及慢性疾病。藉着疫情,生活節奏變慢了,也多了一點空閒時間,更應開始努力學習,做好美味與健康之間的平衡,增強身體免疫力,才能百毒不侵。(文:李正雅)
營養師李正雅(Angela),身兼專欄作家,文章見於雜誌、報章,曾編寫書籍,並擔任電視節目《食得健康嗎?》營養顧問,兼具Pilates教練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