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每天公布的死亡率數字,最新升到0.7%──這個英文稱為「Case Fatality Rate(CFR)」的死亡率計算,分子是累積病歿人數,分母是累積確診個案。
如上圖示,美、英兩國相關死亡率在疫情初期分別高逾6%和15%,但隨着世人對病毒認識增多,尤其疫苗面世並普及後,死亡率開始跌至1%至2%之間。
踏入2022年,香港第五波疫情的死亡率亦較之前為低,畢竟Omicron的毒性較之前病毒株弱。不過,以實際死亡人數看,今輪疫情肯定比過去幾波惡劣得多。可見,一種病毒的死亡率低,雖代表微觀個人的病死風險較小,但不等於宏觀公眾安全無恙。Our World in Data的資料顯示,新冠病毒的死亡率低於SARS的10%、MERS的34%,以至伊波拉的50%,卻導致全球逾600萬人病歿,充分凸顯死亡率絕非釐定公共衛生政策的唯一指標,其中傳播力亦為重要因素──何況,美國季節性流感死亡率介乎0.1%至0.2%,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仍數倍高於此。
Our World in Data亦補充指,CFR其實並不準確,因無法得悉「Infection Fatality Rate(IFR)」,即以真正的確診數字,來取代官方的個案數字作為分母。事實上,美、英死亡率起初之所以高聳入雲,原因也可能包括當時檢測尚未到位,以致分母數據被嚴重低估了。另外,不同地方的醫療水平、人口結構、疫苗接種率等等,都令死亡率存在差異。
近日香港新冠死亡率出現攀升趨勢,由3月初的0.3%升至0.7%,是否意味病毒毒性變強了,及香港疫情惡化了?背後原因,只因死亡高峰往往滯後確診高峰。以香港今輪疫情為例,確診數字以3月上旬最高,死亡數字則到3月中旬見頂回落,所以大家毋須大驚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