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中醫】經絡學說與密教的關係-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漫話中醫】經絡學說與密教的關係

2022-04-18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講中醫的經絡和氣功涉及密宗功法,也稱密教,國際上一般通稱為怛特羅佛教。它出現在印度大乘佛教發展的後期階段,盛行於今德干高原等地,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儀禮、民俗信仰為其特徵。主要經典是《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密宗重視承傳,真言、密咒,要人修持,以求即身成佛。

   印度密宗於八世紀開始傳入我國,但在漢地沒有得到更大的發展,在傳至宋朝便衰落了,後來傳日本及朝鮮,成為真言宗,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被後人稱為東密。

   印度密宗在中國最興盛是西藏地區,西藏地區於七世紀時即有密宗傳入,成為西藏佛教的特點之一,一直流傳至今,一般稱此派密宗為藏密。藏密中諸項自我修煉方法,也被氣功界所重視。

   《無畏三藏禪要》中說:「調氣者,先想出入息,從自身中一一支節筋脈亦皆流注,然後徐徐從口而出。又想此氣色白如雪,潤澤如乳,仍須知其遠近,還須徐徐從鼻而入,還令遍身中,乃至筋脈悉令周遍。如是出入各令至三。作此調氣,令身無患,冷熱風等,悉皆安適 」。

   密宗注重身體鍛煉並研究人體內部結構。它把臍、心、喉、頭頂稱為四輪脈,把氣息通道稱為三道脈,並描繪它們的形狀,說明它們的作用,講述它們的流注通道。

   密宗練習的重要方法是氣、脈、明點的修法。氣就是氣息或呼吸、脈即是經絡、明點之說近似現代所說的內分泌物質。其中「脈道」又為修氣與明點的生理基礎。

   宋真宗時,漢護所譯的《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一中提出了四輪脈:「法身輪者具八幅相,報身輪者具十六幅,化身輪者具遵筆相六十四葉,大樂輸者具三十二幅」。這裏所說的「法身輪」又叫「心輪」,它的八幅就是八道脈。「極身輪」又叫「喉輪」,有十六道脈。「化身輪」即是「臍輪」,有六十四道脈。「大樂輪」即「頂輪」,有三十二道脈。

   元代大德至正年間翻譯的《大乘要道密集》卷一中,就比較明確地講述三道脈:「言三道脈者:一、中央阿幹都帝脈;二、右畔辣囉捺脈;三、左畔辣麻捺脈。四輪者;一、臍化輪, 內具八道脈,外具六十四道脈,二、心間法輪,內具四道脈,外具八道脈;三、喉中極輪,內具八道脈,外具十六道脈;四、頂上大樂輪,內具八道脈,外具三十二道脈,是名四輪脈道也」。

   黃教,祖師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廣論》第二十一卷中述:

   一、脈道的數目及作用:「身脈總有七萬二仟,其中主要有百二十,其尤要者有二十四, 最切要者,則有三脈。釋論說脈為風(氣息)所乘,為識所依之主要者。心開法輪八脈,喉間受用輪十六脈。頂上大樂輪有三十二脈及臍間變化輪六十四脈。其中能為爪等身中二十四界增長安住之因,故說頂等二十四處諸脈為主」。

   二、頂輪三十二脈的區別:「於三十二脈中,除三旋母等最後五脈與左右中三脈,所餘二十四脈,住頂間等二十四處,是為身語意脈」。「破魔母脈共中脈合雜住,上自舌端乃至臍部, 是為時脈」。「三旋母等四脈是四方脈,各分三脈,故成八脈。次由八脈轉成二十脈」。

   三、三脈部位「三脈齊何而住?如《教授穗論》雲:脈謂阿芙都底(中脈),從頂吉至摩尼及足心際,然於頂吉、頂、喉、心、臍、密輪、摩尼中央,如其次第有四、三十二、十六、 八、六十四、三十二、八支。於蓮花及薄伽輪中作脈結形。又雲:拉拉那(右脈)與惹薩那(左脈)等諸脈,上自頭輪及至密處,結如鐵鎖,纏繞阿芙都底而住」。

   在西藏佛教中,由於宗派的傳承不同,對於三脈的說法也不一樣。如,白教迦居派的重要經典《甚深內義根本頌》說:「自密處至頂上輪,此為何瓦睹帝脈,略言為眾生命脈。彼左右之二脈者,從臍分開腰上勾, 將到心間復展開,到肋之後復到喉,由頂復生於頂輪,從此乃達二鼻孔」。說明三道脈的流注經綫路。紅教的寧瑪派的重要經典《大圓滿禪定休息要門密記》說:「心依於身,身之根為脈,脈中有氣與明點,是氣與明點依於脈,脈又依於身也」。 頂上有大樂輪,形若傘,周具輪齒三十二;喉間有受用輪,若傘倒立,周具輪齒十六;心中有法身輪,亦若傘,周具輪齒八;臍中有化身輪,亦若傘倒立,周具輪齒六十四。四輪二俯二仰,在頂、喉、心、臍間。又身中有脈管,端直若柱,貫穿四輸。此脈管為三:中藍色、右白色、左紅色。三脈並立,中粗旁細,下起密處,上及頂門,為大樂輪所復蓋」。

   《那茹甚深六法法座甘露心要》中說;「身內藍色中脈極盲,粗僅如中量麥桿,左右二脈細微。此三脈各不相觸。臍下四指以下三脈會合為一」。

   《顯明大密妙義深道六法引導廣輪》 中說:「中脈粗細如中等馬鞭,右脈、左脈二者粗細如箭桿許。三脈下端於臍下四指際脈內如一,上端中脈由頂達前面眉間, 左右二脈由頂達前面二鼻孔,中脈外白內紅,右脈紅兼白,左脈白兼紅。三脈僅隔一矢許,寬量皆同,其中空、細小、晶瑩、潔白四相。有雲中脈僅如箭稈許,左右二脈僅麥桿許,或三脈均麥桿許。中脈藍色、右脈紅色、左脈白色, 三脈皆外白內紅 ,或三脈皆白與紅等。有謂中脈上端直達梵穴,下端達密處孔道」。

   據《瑜伽六法》中說 :「 在人體中央有條中脈,從會陰直達梵穴(頂門),可以觀想它有五個特徵:像蟲膠溶液那樣紅;像麻油燈那樣亮;像芭蕉心那樣直;像紙卷的筒那樣空:像箭桿那樣粗細。左脈和右脈就在中脈兩旁,從左右兩鼻孔上行人腦,分循中脈兩側下行,至臍下四指處以與中脈會合」。

   這些脈道的發現,是以鍛煉身體為基礎,並不是毫無生理依據的,否則全憑想像,是不會發生效果的。

   在傳統的醫學推拿療法中,也存在着與經絡學說有不相同的地方,推拿手法中除了用手指作點、按、壓這些「點」狀的手法與經絡腧穴比較相近。而手掌作的按、揉、平推法等移動類手法,因手的接觸面大,成「面」狀接觸治療部位,所以很難說是某個穴位。而且在治療中採用點、按、壓等手法,病者有時可以出現經絡感應放鬆現象,但與醫書中描述經絡綫路有所不同,然後布氣推拿,有的手法在不接觸治療部位,有時作直綫狀上下移動,有時作迴旋狀移動。有的甚至外表上無手法動作,全憑意念導氣行走,那跟醫書中所說的經絡綫路、走向、腧穴更有很大的不同。布氣推拿的這些內容將在以後作詳細分析講解。 

   從現代經絡與各家氣功學說,對在練功時所反應的經絡循經路線有許多不同之說法。醫家的經絡學說中的奇經八脈之說與道家氣功的小周天之說的關係比較相同,對於任督脈的綫路及功能的認識也比較接近,氣功中常說的小周天就是以任督二脈為基本,但它的經氣運行走向與經絡學說不同,有自己一整套說法。中國的氣功內容,它的基木理論是依據古代「氣一元化」的哲學思想,又融人了古代哲學、天文、醫學等內容發展起來的。各家氣功追求方法又有不同。比如道家氣功,以氣為命,修命為宗,詳命略性。佛家氣功,以神為性,修性為宗,詳性略命。儒家氣功,存心養性,修身立命,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在各家氣功中,道家氣功內容豐富,但受到道家「長生不老、羽化成仙」的思想影響,再加上道家氣功許多理論、名稱是從「外丹術」中轉換與移植過來的,所以帶有一些神秘色彩。另外又因歷代道家、學者在對氣功的研究中喜歡用詞隱晦、古奧難懂、比喻離奇,同一事與物,可以出現同物異名、同名異物、一詞多義。有的研究者為了標新立異,在寫作時故弄玄虛,給以後的學習者帶來困惑與疑問,增添了學習的難度。

   多年來,我對氣功學習研究方法是充分閱讀、反覆考證、通過實踐、結合臨床。對古代這些氣功文獻,去蕪存真、去繁求簡、抓住核心,建立正確的認知、思維方法。學習氣功、 學習推拿、中醫的八種思維方式是實得借鑒的、實得應用的,尤其是八種思維中的虛靜思維和直覺思維。

   現在將這八種思維介紹給大家,然後再詳細地與大家討論虛靜思維和直覺思維與了解氣功時的作用。(文:吳文豹)

 1614152605.jpg

筆者簡介: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