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烏克蘭事件後,人民幣初步呈現強勢,更顯示出若干避險貨幣的趨勢。不過,不少同業認為,人民幣的定位目前仍作為非典型的避險貨幣。從定義上,避險貨幣主要作為環球投資者選擇作為規避風險,或者經濟基本面不確定性上升之時,匯率會出現升值的貨幣。參考自1990年後的VIX指數,在不同階段性的高位前後,美元指數每每均在市場恐慌情緒的高位上,以升值為主。至於其他貨幣,日圓避險特徵則明顯強於瑞士法郎。至於新興市場貨幣(包括人民幣)則表現出明顯的風險屬性。
在俄羅斯烏克蘭事件爆發後,市場恐慌情緒急升,環球資金流向較為安全資產,刺激美債和黃金價格上升、美元指數同步上揚,而歐元及英鎊則如預期一樣呈現明顯下挫,在當刻,人民幣匯率卻意外轉強,呈現出若干避險貨幣特徵。
人民幣避險資產將按情況發揮
市場若從經濟學理論因素出發,不能否認,一個國家相對穩定的經濟及政治環境、活躍的貨幣流動性,以及長期相對較低利率的環境,為環球避險貨幣特徵發揮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從實際匯率升值的機制出發,美元的避險升值主軸因素在於美國資本市場的傳統避風港角色,在歷史「債市匯市」數據上均呈現雙升,而日圓和瑞士法郎的避險升值作用主要在於其套息交易平倉作用,以及升值預期的自我實現。
清晰可見,內地相對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是保持人民幣購買力穩定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內地在金融市場發展、金融開放程度和利率水平等多方面與美國、日本和瑞士均存在差異。俄羅斯烏克蘭衝突事件後,雖然人民幣在初段呈現避險貨幣走勢的特徵,但避險資產屬性仍待持續加強。
在未來,人民幣資產能否成為環球避險資產,需要仔細評估相關風險對內地而言屬優勢因素還是屬挑戰因素,人民幣的避險資產會按情況而發揮。
(資深金融及投資銀行家 溫天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