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4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最新經濟數據,中國內地2022年第一季GDP同比增長4.8%,雖然相比全年5.5%的成長目標仍有一段距離,但卻普遍高於多家機構的預測值,包括彭博社預測的4%、路透社預測的4.4%及摩根士丹利預估的4.5%。
內地經濟增長現壓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內地首季的GDP增長並未完全體現3月份開始爆發的新一波疫情影響。根據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有73個城市因疫情而實行不同程度的人員活動管制,共佔全國GDP的53%。而作為全中國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上海的大規模封城及清零政策,根據經濟學家研究估算,將會使當地實際月收入減少超過50%,也會使中國4月份GDP下降3%。
疫情以來,投資和出口作為拉動經濟「三駕馬車」之二,出現強力反彈。然而消費的恢復則相對緩慢,尤其是3月份的消費品零售總額、服務業生產指數分別年減3.5%和0.9%,後者更是2020年5月以來首次出現負成長。如今,內地疫情讓整體經濟環境複雜性加大,使得出口貿易所涉及的生產製造、供應鏈整合、物流航運等環節,都出現了停產停工的現象,內地若要實現全年GDP增速的目標,將需要盡快控制疫情,並優化全產業鏈的復工復產。
幸運的是,目前消息指出各受到疫情影響的城市已經初步實現「社會面清零」,因此可以有序恢復部分生產。根據上海經信委公布的《上海市工業企業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涉及產值較大的集成電路、汽車製造、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行業的666家重點企業,已經被列入復工復產「白名單」。
但亦應該留意到,這些產業隨着全球化發展,早已形成了節點化、分工化及精細化的結構,任何一個生產環節出現「斷鏈」的情況,便有可能波及整個生產鏈的生產效率,更甚者導致某一個產業陷入癱瘓和全球缺貨的困境。因此,需要盡快兼顧全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復工情況,讓一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中小企業及廠商能早日恢復產能。
疫情屬於「天災」,自從疫情爆發的兩年多以來,全球製造業的供應鏈都面臨着產能不足、物流受阻等嚴峻問題,但是中國只花了相對較短的時間便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面復工復產,為全球產業和供應鏈的穩定提供了極大的保障。相信目前中國疫情只會產生短期影響,在不久之後將繼續擔任世界經濟疫後復蘇和產業鏈穩定的重要推動者。然而更需要加以警惕的,是「人禍」。
人禍對供應鏈打擊更重
一方面,俄烏開戰將對產業鏈造成更深遠的影響。在軍事衝突及制裁行動的雙重夾擊之下,原本就因為疫情而受到嚴重打擊的經濟復蘇不容樂觀。多項俄羅斯富藏的工業用金屬(如鎳、鈦、鋁、鈀、鉑、黃金等)價格飛漲,影響到晶片、電子產品、電池、電動車等多個行業,而這些行業,恰恰是目前擁有最大經濟推動力的產業。
另一方面,造成產業鏈「斷鏈」最本質的禍根,其實是人為因素破壞了全球供應鏈的正常運作。一直以來,下游廠商已習慣向合作已久的芯片廠進行採購,全球供應鏈根據自由市場原則而發展,形成了成熟、理想的供需體系。然而,2018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發起貿易戰,政策一直被新總統拜登延續至今,甚至導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打亂了全球產業鏈正常運作的同時,亦削弱了全球化所帶來的經貿紅利。而今,西方世界對俄羅斯的多重制裁,更是加劇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