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林松年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發表題為「疫情明顯受控踏上復常之路」的文章,提到在中央全力支援下,特區政府全面提升抗疫能力,加上社會各界通力合作,第五波疫情逐步受控,即使在復活節假期後亦無出現明顯反彈,讓社會有序回復正常運作。客觀而言,如此成績得來不易,大家應該倍加珍惜。特區政府理當再接再厲,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策略,為恢復與內地免檢疫通關創造條件,同時也為下一屆政府推動經濟民生改革、解決深層次問題營造良好局面。
回顧第五波疫情,特區政府初期表現確實差強人意,無論在檢測,還是在隔離和收治患者方面都做得不夠好。只不過,抗疫其實也是一個學習和調整的過程:特區政府從原先一片慌亂過渡至有序抗疫,完全是因為採取了實事求是的態度,根據香港實際即時調整對策,在中央支持下有效落實「三減三重一優先」,體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情懷。由於抗疫措施有力,每日確診病例由高峰期的五萬多宗,逐漸回落至現時數百宗,單日死亡個案已降至個位數。總體而言,香港經歷了一段異常艱辛的過程,承受了極其巨大的代價,特別是9000 多名市民喪生更是令人痛心疾首。但可幸的是,最壞的日子終於過去,戰勝疫情漸露曙光,社會有望逐步恢復正常運作。
當然,我們不應「好了傷疤忘了痛」,現在當是作出階段性總結、避免重蹈覆轍的時候。事實上,不少人都看到,持續兩年多的疫情對香港造成很大負面影響,尤其是香港作為連通海內外的重要橋樑角色和樞紐地位,明顯受到削弱,以致跨境旅遊、商務、探親、留學皆無法如常進行。目前香港已逐步放寬海外人士抵港,但與內地依然無法正常通關,這肯定會窒礙香港經濟復蘇和兩地人員往還,對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及大灣區建設極為不利。在此情況下,特區政府必須在已經取得的抗疫成績上,進一步穩控疫情,防止爆發第六波疫情,同時竭盡全力,尋找兩地在抗疫通關方面的最大公約數,爭取與盡早恢復免檢疫通關。
疫情所造成另一重大影響是拖慢香港改革進度。本來在香港國安法和新選舉制度實施後,政治民粹主義消退,議政論政文化恢復理性,特區政府處理長期積存的深層次問題迎來最佳時機,唯第五波疫情突然來襲,導致當局疲於奔命、分身不暇,改革議程根本無從啟動,難以處理房屋、青年、經濟結構單一,乃至在今次疫情中充分曝露出短板的醫療和安老問題。當局現時要做的是提升抗疫能力,不斷優化完善抗疫措施,確保將來一旦疫情反彈,也不致於手足無措,延緩改革措施的推行和落實。
新冠疫情仍處於大流行階段,而且病毒不斷變異,變強還是變弱實屬未知之數。西方國家的經驗證明,「躺平」只會造成更大悲劇,因此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可以做的只能是嚴陣以待,繼續穩控疫情,夯實社會復常的基礎。否則,與內地恢復免檢疫通關將是遙不可及,而推動本地經濟民生改革、克服深層次矛盾也將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