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等多項因素持續推升通貨膨脹,全球經濟數據表現欠佳,台灣也不例外。台當局主計總處日前發布3月失業率為3.66%,較2月上升0.01%,連兩個月呈上升趨勢,由於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飆升至3.27%,使得「痛苦指數」來到6.93%,比2021年五六月台灣本土疫情大爆發時還高。尤其「物價上漲」和「失業率」都是影響民眾生計的切身因素。看來台灣「痛苦指數」已逾6%,雖然主因是通脹引發,但今年失業率和通脹雙箭齊發,加上疫情飆升,台灣民眾只會苦上加苦。
台當局主計總處未曾考慮俄烏戰爭引發的變數,也忽略當時已殺機深重的油氣價格。但即使最近加入俄烏戰事的因素後,主計總處依然不改輕忽與樂觀,僅微修物價指數與經濟成長率。尤其今年是台灣選舉年,蔡英文當局無論如何要把經濟數字做得漂亮,才能讓民眾繼續票投民進黨。問題是,此種「溫水煮青蛙」的策略,真能煮掉民眾對日常生活的痛苦感受嗎?單就消費者物價指數而論,很多國家都將「房價」的漲跌納入指數,但台灣主計總處的算法卻刻意略去「房價」,讓人感覺此一物價漲跌數值是不真實的。
試觀今年春節台灣碰上10年來最嚴重的雞蛋荒,即使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保證3月中旬不再缺蛋,並兩度祭出價格補貼。現在連清明節都已過了,雞蛋供需仍未回穩,卻又新增了雞肉供應不足的問題。受俄烏戰爭及全球禽流感的影響,台灣進口雞肉的數量減少;為此,農委會只能專案進口雛雞及受精蛋應急。尤有甚者,蔡當局不斷誇口台灣經濟情勢大好,稅收如何超徵;說穿了只為便於自己頻頻揮霍補貼、「政策買票」。10年來最大的「痛苦指數」出現,讓台灣民眾擔憂的,其實不只是由於通脹高漲,而是2016年勝選時自許「謙卑」的蔡當局,愈來愈走向主流民意的對立面,這才是台灣民眾最大的痛苦。
4月初台灣新冠疫情本土確診數不斷飆高,蔡當局卻開始推動「與病毒共存」,但台灣主流民意顯然希望維持「清零」,蔡當局乃不斷創造新名詞意圖混淆視聽,例如台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倡議「新台灣模式」,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拋出「經濟防疫新模式」,顯然民進黨當局心意已定,就是要放棄清零,改採與病毒共存。台灣疫情已經失控,現在不再是要不要貫徹清零的問題,而是民眾開始被迫與病毒共存。
對此,我們不禁要質疑的是,在過去2年疫情考驗下,台灣的經濟表現因外部需求增加,出口頻創新高,GDP成長確實很好,但疫情防控真的很好嗎?回顧過去台灣疫情兩度爆發,第一波缺口罩、第二波缺疫苗,這一次缺快篩試劑、缺治療藥物,情況顯然並不樂觀。台灣硬推與新冠病毒共存,後果可能非常嚴重,幾個已解封的國家,如以色列感染率43.169%、丹麥40.511%、韓國31.574%、美國24.605%、新加坡19.479%,台灣只有0.133%,加上疫苗覆蓋率與這些國家相比並不算高,新加坡完全接種疫苗人口達87%、韓國86%、日本80%,台灣只有78.2%,其中老人覆蓋率更低,輕率推動與病毒共存,平心而論,風險太高。
總之,我們不由得擔心,台灣還不具備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條件卻超前實施,很可能是疫情失控後不得不然,也可能是為了陳時中參選市長鋪路,無論哪一點,對台灣民眾的生命與健康而言,都不會是有所助益的。尤其近日台灣疫情狂飆,更暴露出防疫指揮中心相關防疫物資整備嚴重不足的窘狀,從目前疫苗、藥物、篩劑三缺的情況看,看到的就是一個欠缺準備、且戰且走的「混亂模式」。(中央社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