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鑪峰遠眺】另闢蹊徑解決香港貧窮問題-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鑪峰遠眺】另闢蹊徑解決香港貧窮問題

2022-05-04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行政長官候選人李家超在其選舉政綱中提出,「推行解決跨代貧窮的試驗計劃,設定範圍和計劃內容,扶持居住在『劏房』的貧窮家庭兒童,目標是促進官商民合作,發動社會一同扶持其生活、學習、個人發展等需要」。李家超表示,首個試驗計劃將選取居住在「劏房」的1000名貧窮家庭的初中學生。

 對此,4月30日在7家電子媒體聯合舉辦的答問會上,有人質疑千人計劃與兒童配對發展基金類似,為何不把千人計劃變成恒常計劃,擴大至更多青少年?李家超回答稱千人計劃包含4層意思。首先,他強調理念重要性,即:解決香港跨代貧窮問題要有目標對象,最需要幫助的是居住在「劏房」的初中學生。其次,他同意政府應以不同計劃幫助香港所有青少年成長,不排除今後特區政府幫助青少年成長的其他計劃與幫助居住在「劏房」的千人計劃相融合。第三,特區政府要維護財政穩健,公帑應花在最有成效的計劃上,比分散注意力要好,所以,以千人為規模來試行。最後,千人計劃最重要是希望企業、社會團體、非政府組織以解決香港跨代貧窮問題為目標,共同努力。

 貧窮問題困擾香港久矣!特區第四屆政府重視香港貧窮問題。2013年政府首次設立官方貧窮線,訂在住戶收入中位數的50%。是年,政府首次公布《2012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當時,社會上有一種意見稱,既然政府制定了貧窮線,那麼,政府只要向處於官方貧窮線以下的居民再派148億港元,就能消除貧窮人口。當時,政府的回應是,官方制定的貧窮線不是「扶貧線」,理由是如果以公帑來資助脫貧,那麼,低收入人士就會減少工作誘因,從而,需要政府以公帑來填補的低收入居民與貧窮線之間的差額將愈來愈多。

 「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道理是對的。問題是,政府制定貧窮線如果不被用來作為扶貧目標,何必多此一舉?政府制定貧窮線,便是承認此線及以下的居民是貧窮人口。簡單地以公帑相助,當然不足取。但是,政府在鼓勵這些低收入居民就業上,是否做得足夠?

 政府對在職低收入人口提供了交通津貼。但是,前提是低收入居民必須找到工作。至今,香港的經濟制度仍是大市場小政府,政府無法直接向低收入居民提供就業崗位。

 另一方面,香港市場主體是中小企業,無力為低收入居民提供足以讓他們脫貧的就業機會。公私兩方面不足以向低收入居民「授人以漁」,唯有政府動用公帑「授人以魚」。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政府的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由政策介入前的約149萬減至近110萬。2020年政府以「恒常現金、非恒常現金及須經濟審查的非現金福利」介入,亦即計及2020年全民派發1萬港元和其他防疫抗疫基金等特別措施後,貧窮人口才從165.3萬大幅降至55.4萬。新冠肺炎疫情百年一遇,政府政策措施非比尋常,代價是財政赤字勁升,財政儲備銳減,是不可持續的。香港解決貧窮問題必須另闢蹊徑。

 千人計劃貫徹共同富裕理念

 我理解,第六屆行政長官候選人李家超在其選舉政綱中提出解決跨代貧窮的試驗計劃,便是另闢蹊徑。李家超指出,該試驗計劃最重要的是,希望香港的企業、社會團體和非政府組織,都關注香港跨代貧窮問題,都以結果為目標,來共同努力。所以,李家超如當選第六屆行政長官,會提出實施千人計劃的具體方案,會有邀請大企業、社會團體、非政府組織參與的具體安排。

 千人計劃與特區第四屆和第五屆政府所有扶貧計劃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它貫徹共同富裕理念。共同富裕理念的前提是香港命運共同體理念。香港的企業尤其大財團明白香港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就會履行社會責任,以可持續方式協助政府扶貧。樹立共同富裕理念,就會協助政府抑制貧富差距。不能不指出,香港不少人依然承繼港英年代的自由資本主義理念,這是過時的觀念。香港特別行政區需要完善社會制度來解決貧窮問題。

 周八駿

[责任编辑:谢烨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