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疫情之下的藝術盛宴-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書山有路】疫情之下的藝術盛宴

2022-05-12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鮑渤,資深傳媒人,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成員

 疫情肆虐近三年,全球閉關鎖境,旅行成了奢想。最近台北的故宮博物院把經典收藏搬上網站,高清晰度,纖毫畢現,分類別、年代及展廳搜索,非常User-friendly,躺在家裏就可以穿越時空欣賞藝術珍品。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線上展覽。

 台北故宮的典藏,橫跨中華文化五千餘年從未中斷的歷史。除了海內外各界人士的捐獻,以及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多半來自於清朝紫禁城、頤和園、國子監等處的皇家收藏。最早的皇家收藏,始自一千多年前的宋朝。

 不說不知道,這是全球參觀人數排名第六的藝術博物館。筆者每次到台北,只要抽得出時間,總是樂意逛逛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約69萬件,但由於展示空間有限,且出於維護保養之需要,藏品無法完全陳設展示,而是以一次3000件左右的數量在故宮北院分批陳列,其中器物類藏品約每半年至兩年輪換一次,書畫文獻類則約三個月輪換一次。有人做過估算,若是不重複,要108年才能展完一輪。

 

台北故宮博物院擁有豐富館藏。

 台北故宮不僅在量,也在質方面取勝。舉一例,中國十大書法名帖,其中有七幅藏於該館。這裏還有三顆翠玉白菜,與清院本《清明上河圖》、肉形石和毛公鼎,同為「最具人氣」文物,令許多訪客嘆為觀止。北京故宮和天津博物館也各有一顆,但慈禧太后最喜歡的一顆,被孫殿英炸開陵墓盜取,至今下落不明。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翠玉白菜」。

 上下五千年的珍品保存至今,當中的顛沛流離,可想而知。遠的不說,日本侵華,戰爭從東北、華北展開,國民政府決定文物南遷,1933年起運上海,從故宮挑選的高價值且便於帶走的文物就有13000箱,後來又加入了其他館藏的六千多箱,分5批運抵上海。

 國共內戰,政權易幟,蔣介石從1948年底開始,軍艦分三批起運台灣。最後一次是在1949年一月底,其時兵荒馬亂,風雨如晦,南京的下關碼頭,一千七百箱「含金量最高」的國寶「應搬則搬」,昆侖號只裝載了九百多箱,剩下的運回倉庫。擠滿海軍司令部的家屬,昆侖號嚴重超載,在風雨飄搖中一路顛簸,所幸安全抵達基隆港。如果沉入大海,不僅是兩岸也是人類文明的重大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那天昆侖號起錨之際,最後一刻又送來四個大箱,其中有故宮稀世珍寶之碧玉屏風。1941年汪精衛訪問東京,把它當作禮物送給天皇,日本投降後又被追討回來。也有難於搬走的,譬如鼎在古代被視為國家象徵,但司母戊鼎因為又重又巨未能帶去台灣。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