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B仔股上市熱潮持續升溫 香港生科產業蓄勢待發-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财经 > 内地

【財經觀察】B仔股上市熱潮持續升溫 香港生科產業蓄勢待發

2022-05-16
来源:香港商報網

 港交所(388)容許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即B仔股)來港上市已屆4年,香港生物科技上市熱潮由此掀起。綜合市場分析,未來數年,香港每年有多達20隻B仔股IPO。隨着港交所今年初引入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機制,生物科技企業融資市場規模勢必進一步壯大。

 「2021年香港的生物科技融資破了紀錄,不僅有多達20家生物科技企業來港上市,融資金額更多達700億元,反映了市場越來越接受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歐振興接受本報訪問時稱,隨着內地的生物科技企業要面向國際,加上香港便利他們接觸各地的投資者及評級機構,相信這將帶動內地的生物科技企業來港上市。

 全球第二大生科金融中心

 回顧2021年,香港生物科技及醫療行業融資可謂大放異彩,融資規模多達700億元,較2018年修改《上市條例》首年185億元,多出近2.8倍;更重要的是成功吸引了大量的醫療器械以B仔股形式上市,包括微創機器人(2252)、百心安(2185)、微泰醫療(2235)及心通醫療(2160)等,相反2020年則只有沛嘉醫療(9996)一隻。目前港交所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金融中心,僅次於紐約的納斯達克。

 在修改《上市條例》之初,香港的B仔股只集中於癌症療法、藥物研發及疫苗。踏入2022年之後,香港未來有什麼類別的B仔股登場?歐振興分析稱,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各方增加對人工智能(AI)和運算法開發生物科技產品的憧憬,相信未來的B仔股,將會以運用AI和3D打印技術的企業為主,另外,從事醫療器材的B仔股,同樣有望獲得市場垂青。歐振興估計未來數年,每年均有約20家B仔股來港上市。

 每年料20家B仔股來港IPO

 港交所今年初引入SPAC上市制度,同樣有利香港的生物科技融資。歐振興稱,地緣政治因素如美國近期打壓中概股,將加快中概股的生物科技企業來港作雙重上市;另一方面,SPAC形式上市是志在收購其他公司,生物科技企業可能成為收購對象,故香港引入SPAC制度,某程度上也促成更多生物科技企業在港上市。

 雖然香港的生物科技融資規模逐年遞增,但只集中於西醫方面。資深金融及投資銀行家溫天納接受本報訪問時認為,未來港交所可考慮將B仔股定義擴闊,包括將B仔股定義包含中藥,也可考慮放寬B仔股在上市時市值須達到15億元的限制,從而可讓「初創型」的生物科技企業得以在香港股市登場。

 但對於生物科技企業須達第二期臨床試驗的限制能否放寬,溫天納則有保留,坦言「這會否過於寬鬆」?歐振興也認為,除非香港擁有大量的生物科技人才,否則在當前投資者未能掌控生物科技行業風險的情況下,現階段不宜放寬以B仔股形式申請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須達到第二期臨床試驗的限制。

 B仔股表現參差 升幅由227%至潛水96%

 本報統計10隻具代表性、以B仔股形式上市的生物科技股份,上市以來的表現較為參差,由較上市大幅縮水96%到爆升逾2.2倍都有。其中,表現較突出者,非研發新冠肺炎疫苗的康希諾生物(6185)莫屬。該股由2018年上市直到今年5月13日止,累計升幅接近2.25倍。

 相反,當初挾B仔股及中概股雙重身份上市的再鼎醫藥(9688),則受中概股被美國監管機構打壓拖累下,上市以來股價持續尋底,截至5月13日止,股價累計潛水96%。

 200多家生物科企紮根本地

 港交所(388)容許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上市,只是促進香港生物科技融資的短期手段。長遠而言,若要壯大生物科技產業,要從培育本地生物科企入手,而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兩大香港創科旗艦,一直致力為生物科技、醫療及醫藥的初創企業提供支援。

 140家生科企業落戶科技園

 針對生物科技融資方面,科技園公司旗下的科技企業投資基金,投資了從事藥物導入、幹細胞技術以及癌症治療研發等生物醫藥技術的初創企業。另外,科技園公司有針對生物科技及醫藥的初創企業,開設了為期4年的生物醫藥科技培育計劃(Incu-Bio),提供業務、技術及辦公室空間的支援,並提供最多600萬元的資金支持。

 硬件方面,科技園也為生物科技及醫療醫藥產業提供支援,包括生物醫藥科技支援中心、護康儀器創新中心及生物醫學信息平台,另包括一系列實驗室,包括冷凍室、生物分析實驗室及濕實驗室等。

 100家生科企業進駐數碼港

 資料顯示,目前約有140家生物科技公司落戶科技園公司。事實上,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港府已預留約100億港元,用作發展生命健康科技,包括在將來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設立「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供8間相關國家重點實驗室進駐該處。

 數碼港方面,則主要聚焦健康醫療科技的融資。數碼港回覆本報查詢時指,有逾100家健康科技公司進駐數碼港,涉及人工智能(AI)、虛擬實境(VR)、物聯網及5G等技術。目前數碼港涉及醫療健康的初創企業,包括尖思科研(Gense Technologies)、心會說(Solacetree)及Findddoc等。

 完善知識產權

 融資助發展

 生物科技涉及大量知識產權,若要壯大香港本土的生物科技產業,促進海外投資者願意投資香港生物科技企業,必要方法就是促進知識產權融資,惟由於香港在該等產業的估值、法律及風險分擔三方面,尚欠缺足夠配套,令生物科技融資活動或多或少受到負面影響。

 估值方面,金發局去年底發表題為《推動生物科技及醫療行業進一步發展:善用香港金融基建》的報告,在附錄中指,有別於地產等有形資產,要為知識產權作估值是一大挑戰,部分原因是欠缺充足數據,將創作成果與經濟價值直接掛鈎,尤其是生物科技行業,建議業界要探索釐定知識產權估值的通用標準。

 另外,由於生物科技行業存在風險,故金發局在報告中指出,由於知識產權融資在估值、執法及其他程序事項方面存在上述挑戰,有必要建立風險緩解機制,由不同參與者共同分擔知識產權融資交易風險,這對於知識產權融資的成功及擴展至關重要。

 美國設有多個機構保障知識產權

 事實上,美國作為全球領先的生物科技融資的國家,在包括製藥行業的多個知識產權密集型行業,成功地進行知識產權融資交易;另設有多個涉及知識產權的機構,包括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美國版權局及美國國際知識產權執法辦公室(IPE),確保生物科技產業受到知識產權保護,以及獲得專業認證,從而提振潛在投資者的信心。(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责任编辑:黄丽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