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指點】中國的金融需求為何突然不足-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名家指點】中國的金融需求為何突然不足

2022-05-20
来源:香港商報

    易憲容

    中國改革開放已經40多年。在改革開放的前10年,由於整個經濟基本上是從計劃經濟轉軌而來,金融市場開放更是滯後,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大潮喚醒了國人金融意識,由於當時金融資源最為短缺,金融飢渴症油然而生。到了這個世紀初,金融飢渴症迅速膨脹,先是企業及金融機構,然後是個人及地方政府,全民金融化、槓桿化成了國家共識。

    只要看看內地金融總資產的變化軌跡,就可以看到中國金融化膨脹到了什麼程度。比如1978年中國金融總資產不足2000億元,2010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了94萬億元,到2022年2月,僅內地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345萬億元(這還僅是銀行業的資產,還沒有包括其他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這是1978年的1725倍,是2010年的3.7倍。

    但是,以中國人民銀行剛公布的資料來看,這種情況在4月份似乎有所逆轉,社會融資需求突然快速萎縮。4月份的金融資料顯示,新增貸款僅6454億元,為2017年12月以來最少。全國社會融資增量9102億元,兩者均不及市場預期1.5萬億元及2.3萬億元的一半。與3月份的3.13萬億元及4.65萬億元的「天量」相比,更是環比下滑了80%以上。廣義貨幣(M2)餘額249.97萬億元,按年增長10.5%,略高於預期。

    第一季度除了住戶融資需求有所轉弱之外,企業及地方政府的融資需求還在高歌猛進之中。比如第一季度的銀行貸款達8.34萬億元,社會融資總額達12萬億元以上。這兩項都創了歷史紀錄。但是,在4月份這種情況突然逆轉,而且逆轉的讓許多分析人士難以置信。面對這種現象,我們的問題是,中國的融資需求在4月份為何會突然萎縮?對中國經濟來說,這種現象又意味着什麼?

    就這些資料而言,還沒有把最近疫情蔓延及外部環境突變的影響考慮進去,否則數據可能更差。可以說,從3至4月開始,新冠疫情在全國許多城市快速蔓延,特別是長三角地區,上海等經濟中心城市進行較長時間的靜態管理,多數企業處於停工狀態,這對全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帶來嚴重衝擊。疫情也讓居民收入減少,居民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快速下降,再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更是讓企業經營困難,導致企業和居民融資需求下降。

    當前,更嚴重的問題是,由於當前疫情所引發的各種經濟問題及社會問題,全面增加了企業和居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比如居民對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預期變得更強,從而進一步壓制房貸、車貸需求,並且這種預期全面逆轉,並非僅是一些免稅、減負,及消費鼓勵政策可以化解,它有可能形成一種長期預期。對於企業來說,疫情可能導致一些企業破產倒閉,全面增加未來市場的不確定性,企業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全面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要重新恢復企業的信心可能不是簡單增量政策可解決的問題。

    部分行業和企業受政策調整影響,信貸需求被抑制,難以釋放。如2021年以來,房地產開發企業在融資「三條紅線」之下,正常融資需求無法滿足;個人住房貸款受「窗口指導」,出現貸款難、貸款貴、貸款慢等現象。雖然2022年房地產金融政策有所調整,但市場需求短期內難以恢復。一部分產能過剩和「三高」行業雖有較為旺盛的融資需求,但受到宏觀政策約束,金融機構難以進行有效投放,呈現出結構性的信貸需求不足。

    再就是,在疫情蔓延的情況下,監管機構要求不應向客戶追收貸款,令銀行多項財務指標包括存貸比、資本水平和撥備覆蓋率等轉差,這對中小銀行影響更大,整體放貸能力相應下降。估計這也可能是信貸需求不足的因素之一。再加上外部環境因素,如國際上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開始緊縮,烏克蘭和俄羅斯戰爭的長期化,這不僅會影響外國資金流動,也會影響全球供應鏈等,這些因素都會增加內地經濟不確定性,企業及居民會把相關因素考慮到他們的投資及消費決策中。

    總之,內地融資需求不足,是中國政府所面臨的新問題,如何來化解,並非僅是以傳統的思維及傳統的政策可做到的,而是要真正把握問題的關鍵或實質所在,即企業及居民正面對未來一系列的政策不確定性,讓其投資及消費的信心全面下降,如果恢復這種信心,則是化解問題的關鍵所在。

[责任编辑:高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