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署資料顯示,香港45個入伙40年或以上的公共屋邨中,共有874個空置公屋單位,當中約一半空置一年或以上,空置兩年或以上的佔逾三成。有關注基層住屋需要的團體提議,將有關單位轉為過渡性房屋給有需要人士。儘管這八百餘公屋各有空置的理由,比如有的是所謂的「凶宅」,有的在設計上不方便殘疾人士,有的位置靠近垃圾房等,但是,能夠聚焦難點提出建設性意見和方法,反映了其對解決房屋供應問題重要性迫切性的認知,而且對當局探討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不無啟發。比如在疫情受到控制的當下,當局不妨廣開思路,靈活變通,以方法「變」出更多過渡房來,其中一個值得探討的方案就是改建俗稱「方艙醫院」的社區隔離設施。
目前本港公屋輪候時間已攀升至6年高位,有超過20萬基層市民被迫住在環境惡劣、非常不人道的「劏房」中。由於實在沒有方法在短期內大幅增加公屋供應,因此發掘其他可行辦法,想基層市民所想、急基層市民所急,是下一屆特區政府的迫切任務!
年初第五波疫情爆發後,中央幫助香港建設多個方艙醫院,解決隔離設施不足的問題。基於現時疫情保持平穩,加上許多專家相信即使爆發第六波疫情,出現廣泛感染的機會也不高,當局應該思考如何善用已經建好的隔離設施等珍貴的資源。有立法會議員早前建議,待疫情完全消退後,特區政府可將方艙醫院改作過渡性房屋,讓居住在「劏房」的市民盡快入住。事實上,政府對有關方案亦持開放態度。發展局局長黃偉綸4月下旬表示,9個社區隔離設施合共可提供約5萬個床位,當疫情緩和後,部分設施或有潛質改為過渡性房屋。
目前,社會尚未對有關方案開展討論,倘若政府有此想法,希望盡快研究需要改建多少個過渡房單位,以及鎖定哪些方艙適宜改建。事實上,部分方艙醫院位置偏僻,其中竹篙灣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距離市區較遠,市民未必願意入住。啟德、青衣方艙的位置則比較理想,如果能夠妥善改建,再加設專線小巴、巴士等,估計可以適應部分上班市民的需要。
與此同時,配套也要妥善兼顧。啟德社區隔離設施配有獨立廁所、窗戶、電掣、牆身、天花、地台等,設備相當完善,可優先改建成過渡屋。但元朗潭尾和新田等社區隔離設施沒有獨立廁所,當局可能要加建。當局亦要因應住戶人數,在過渡房周邊興建商業和社區設施,全面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香港住屋問題實在太嚴峻了,任何有助解決燃眉之急的方案,都值得社會各界去討論。由於過渡房比劏房舒適,加上由政府或社企營運,租金肯定較為低廉,合乎「以民為本」原則,相信會受基層市民歡迎,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案。倘若方艙「變身」過渡房的方案得以落實,再加上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出的「公屋提前上樓計劃」,應該可在一定程度上紓緩住屋困局,給劏房戶希望,助他們過上比較體面的生活。
香港商報評論員 林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