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草書?看不懂怎麼辦?-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書山有路】草書?看不懂怎麼辦?

2022-05-25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鮑渤,資深傳媒人,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成員

 喜好書法的朋友們大都喜歡參觀書畫展,但相信有許多人遭遇過同樣的尷尬:站在龍飛鳳舞的草書作品面前,就像小學生一樣要認字,或者乾脆就像文盲一樣不識字。

不少人認為草書龍飛鳳舞。

 其實,草書最早起源於古樸方正的隸書。從漢初伊始,有人沉不住氣了,開始對四平八穩的隸書「提速」,於是這種「草率」寫就的文字應運而生,稱為「章草」。漢元帝時期有個文官叫史游,就是章草形成的主要推手。他寫的一本著作,書名直奔主題就叫《急就章》,無論是書的內容和字體,都對後世構成影響。

 章草雖草,但還是「循規蹈矩」的,不僅字字獨立,對難寫的字從簡不多。西晉時期的文學家陸機所寫的《平復帖》,是章草的代表作之一。其實,這是開啟中國文學「詩言志」先河的陸機寫給友人的私人信札,無意中成了中國書法史上年代最久遠的傳世法帖,書寫年代距今已逾1700年,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章草字字獨立。

 隨着楷書(又稱今隸、正書)出現,章草又演變成「今草」,上下字開始連寫,末筆與起筆相呼應,筆劃簡化也「更大膽」。

亦有史家認為,又稱「小草」的今草,在東漢末年已現萌芽,張芝的《冠軍帖》就是例證。東晉之後漸趨成熟,王氏父子王羲之、王獻之的草書,後人歸類為今草,《十七帖》就是今草之聖品。

 草書再往後就發展到「癲狂」地步,書法教學稱為「狂草」。例如唐朝的張旭喜歡在酒醉之後狂書,與中國功夫的「醉拳」有異曲同工之妙。雖下筆毫無羈絆,粗細對比誇張,激情四射飛濺,但行家還是能品鑒章法。張旭之後又冒出一個更喜歡瘋狂寫字的和尚叫懷素。兩人在書法界並稱「顛張醉素」。

 草書作為新潮藝術發展到了唐朝,傳遞文字信息的功能大幅減弱,只要專家豎起大拇指點讚「寫得好」就行,圍觀者能否認清寫的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所以我們今時今日作為書法愛好者不認字不必自卑,大唐的文藝靑年早就看不懂了。

 有些藝術流派本來就曲高和寡,西班牙的畢加索、法國的馬蒂斯創作的時期,就沒有想過讓所有人能夠看懂他們的畫,中國的草書也許同理。

 貌似難懂的草書對後世的影響無遠弗屆。日本語的平假名,就是以漢字的草書形式為藍本創作的,中國大陸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推動漢字的簡化,很多都是草書字體的楷書化。

 對有志於研習草書,或者僅僅是為了「能夠看懂」的朋友,筆者推薦幾本書,作為「書山有路勤為徑」的踏腳石。其一是《草訣歌》。該書把很多字的草書寫法、草書相近字之間的異同,以五言歌訣、草楷對照的形式匯編成冊。相傳《草訣歌》為王羲之所書,惟未見史料記載。後世書家增改版本不少,以明代韓道享易名的《草訣百韻歌》流傳較廣。

 清代書法家石粱編撰的《草字彙》十二卷。他把八十七位書法名家所書寫的草體字,按照字典順序同時陳列,以供後學者比較研習。

 但最最值得推薦的,是民國書法大師于右任編著的《標準草書千字文》。他首創以易識、易寫、準確、美觀為原則,嚴選歷朝歷代名家如鍾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智永、懷素、顏真卿、歐陽詢、虞世南、柳公權、褚遂良、孫過庭、賀知章、鮮于樞、蘇軾、米芾、董其昌等名家大腕的草體字,真可謂集中國歷代草書之精粹。

于右任書法作品。

 該書於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書局初版,影響深遠,至今仍在重印。前後出了十個修訂版,其中六版在大陸完成,四版在於右任1948年遷台之後完成。于右任實際上主導了草書標準化與系統化的整個過程,被譽為「當代草聖」乃當之無愧。

于右任編著的《標準草書千字文》。

 中共領袖毛澤東也是書法大家,尤以草書見長。他在1958年吩咐秘書田家英整理革命生涯中收藏的各種草書字帖,點名一定要包括于右任的千字文。毛澤東後來在與保健醫生談話的時候,也說到學草書就要學于右任編的那一本《標準草書》。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