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顏汶羽
雖然康文署過往有不少打擊「炒場」的措施,但一直成效不彰,至疫情回穩後場地重開,市民更一窩蜂預訂場地,令「炒風」更熾熱,康文署推出新招打擊「炒風」。為進一步了解市民過往的投訴情況及康文署打擊「炒場」措施的執行數字,筆者在立法會向當局提出書面質詢,署方回覆的數字反映前線同事已加大力度打擊「炒場」。
過去三年,已有超過137000宗因為租用人未有親自取場或使用人所提供的身份證明文件與訂場紀錄不符,而被拒絕使用有關設施。其中,超過8000名市民因累積兩次「不取場」而被禁止預訂康文署的收費康體設施90天。署方為進一步打擊炒賣場地活動,5月初起已推出打擊新措施,短短20日內已發現超過200次租用人不在場,有10人因累積兩次不在場,被禁止預訂場地90天。
雖然署方已算是交出功課,但「炒風」依然,筆者認為應歸咎於香港康體場地長期供不應求的問題,加上場租遠低於市價,形成了真正市場價格與現實場租的差距,自然會引來「炒場」的行為。
只要場地供應未有顯著增加,就算繼續增加行政措施,企圖加大「炒場成本」,亦只會效果不彰,治標不治本,對遏止「炒風」幫助不大。筆者相信炒家或會另外聘請相關人士坐在場內,以符合署方需要在場使用設施的要求,將炒場成本轉嫁予願意支付更高「炒價」的「顧客」,變相令場地炒得更貴。
要有效打擊「炒場」,筆者認為必須多管齊下,一方面增加場地供應,將炒賣空間消除,另一方面改善場地分配機制和加強巡查及執行罰則,具體而言,當局可以考慮檢討《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有關提供體育設施的標準,並提高體育設施與人口的比例;其次推出「康體券」,以資助市民租用私營體育場地;同時將部分社區會堂的設施用作臨時體育場地及安排更多學校在非上課時間開放其球場供公眾租用。增加場地的供應,才能遏止「炒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