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高度看世界」 ,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的深圳樣本-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一米高度看世界」 ,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的深圳樣本

2022-05-31
来源:南方都市報

   兒童是人類的未來,對兒童友好,就是對城市的未來友好。以「一米高度看世界」,展現的是一首城市的「天真與經驗之歌」。深圳這座充滿生機的城市,在「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上已走在全國前列,從制度設計到細節構造,從硬件設施到人文內容,深圳都在倡導兒童對城市公共生活的參與,實踐從兒童視角為城市發展帶來無限想像。近日深圳發布全國首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地方標準《兒童友好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便是深圳敢闖敢試先鋒精神的又一體現。

1.jpg

 深圳於2015年底就在全國率先開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探索實踐。經過6年多的努力,深圳率先創建兒童友好城市已從最初的「概念」發展為全面鋪開的「實景」,走出了一條具有深圳特色的兒童友好之路。在全國率先構建了政策支持體系和標準制度體系,發布了全國首套涵蓋社區、學校、圖書館、醫院、公園、出行系統、母嬰室、實踐基地、兒童參與等9大領域的建設指引,積累了從法規政策、空間設計、公共服務到建設管理等多個方面的先行經驗。

 如今,兒童友好已成為深圳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識。

2.jpg

 頂層設計

 全國率先探索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形成深圳經驗向全國推廣

 今年5月,深圳市發布《指南》地方標準。據悉,這是全國第一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方面的地方標準。該標準將深圳六年多來在兒童優先發展和兒童友好公共服務九大領域積累的先行經驗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展豐富完善提升,形成涵蓋兒童友好公共服務及其配套空間支撐的體系化的地方性標準。

 該標準從兒童需求出發,以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以健康、教育、文體、遊戲、出行、社區與家庭、社會保障、法律保護等八個子體系構建兒童友好公共服務體系架構,提出了內容建設與空間建設兩個方面的指引要求,填補了國內兒童需求視角下公共服務體系性標準的空白。

 該標準充分汲取國內外有關實踐經驗,尊重兒童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成長發展需求、兒童不同身體能力狀態、不同家庭狀態的差異性群體需求,提出為長期住院兒童提供教育支持,為10歲以上兒童按性別劃分住院房間,新生兒病房提供一定比例的母嬰同室病房,鼓勵新建學校為兒童拓展兒童就近遊戲空間,開展面向嬰幼兒家庭的閱讀服務,為殘障兒童提供有尊嚴且便利的文體服務,為臨時無人照顧的兒童提供短時照顧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啟動應急預案等貫徹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的創新性要求。

 據深圳官方統計,全市已授牌市級各類兒童友好基地273個(其中,兒童友好街道6個、社區/園區40個、學校/幼兒園/托育園46個、圖書館16個、醫院/社康中心32個、公園28個、出行系統8個、實踐基地97個)。建成母嬰室1100多間,覆蓋交通樞紐、政務服務中心、公園、商業中心等公共場所,基本實現全覆蓋。建成社區兒童之家722個,建成各類公園1200多座並逐步增加完善兒童活動空間及自然教育等設施場所,兒童友好出行納入部分慢行道改造實施中。2021年3月,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示範」,標誌着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從深圳的先行先試上升為國家戰略。20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率先創建兒童友好城市」列入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47條清單,向全國推廣。

3.jpg

 示範意義

 《指南》在軟件的服務上對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提供了方向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徐宇珊是《指南》編制及評審過程的見證者,她表示,《指南》是全國首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方面的地方標準,正因為是全國首個,編制過程充滿挑戰,編制組在沒有現成經驗可循的情況下,查閱大量資料,反覆修改,歷經艱辛。也正因為是全國首個,意義深遠,影響巨大。

 在過去幾年間,深圳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已初具雛形,已經編制了圖書館、醫院、學校、出行系統、母嬰室等方面的建設指引,可以說在硬件上已經有了相應的制度保障,而這個《指南》則在軟件的服務上對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提供了方向。

 廣東省旅遊規劃與營銷協會副會長、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旅遊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胡衛華認為,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既是深圳「十四五」規劃綱要的明確目標,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打造民生幸福標桿的內在要求。深圳近日發布的《指南》從兒童需求出發,以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以健康、教育、文體、遊戲、出行、社區與家庭、社會保障、法律保護等八個子體系構建兒童友好公共服務體系架構,提出了內容建設與空間建設兩個方面的指引要求,填補了國內兒童需求視角下公共服務體系性標準的空白。

 胡衛華認為,我國現階段兒童成長呈現以下特徵:隔代撫育特徵突出、室外活動強度低、兒童獨立性活動能立弱。兒童的獨立性活動對兒童身體、形體等方面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但受交通安全、城市建成環境等影響,我國兒童獨立性活動的比例明顯偏低。但在現階段兒童友好成長的需求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如模仿學習的需求、渴望自然的需求、社會交往的需求等。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兒童也更願意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人玩耍,在與人交往中,兒童能更好地建立自我定位,形成更為完整的世界觀,為日後成長提供更多幫助。

 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設主要體現在城市規劃層面,它並非簡單的在城市中添置兒童設施,還應提倡系統化人性化的城市設計,把兒童發展視角深度融入城市治理,激發兒童的主人翁意識,培育兒童的自立能力、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在此過程中,兒童的潛能將被激活,兒童的未來將被點亮。這是城市應有的遠見與擔當,也是兒童應得的關注與關愛。

 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具有深層示範意義。一是聚焦民生熱點問題。發揮全球超大城市的標桿示範作用,符合當前生育政策調整後政府公共服務的改革方向,從建設兒童友好公共服務體系出發,積極推動全面三孩政策落實,為全國提供先行示範的深圳經驗。二是有助於引進人才。創造兒童健康成長成才的良好環境,為城市發展吸引人才、匯聚人才、留住人才,為深圳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三是提升深圳國際化城市形象。所長率先探索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實踐,與國際接軌,彰顯了城市人文關懷,擴大了城市的國際影響力。

4.jpg

 現實場景

 公共空間:遊戲分齡、遊學設計、防走丟,兒童專屬空間與服務越發貼心

 堅持「從一米高度看城市」,在城市公共空間、法規制定、政策規劃、資源配置等方面引入兒童視角。加強兒童活動場地建設,拓展兒童服務陣地和活動平台,將兒童需求充分融入城市規劃建設中去,從硬件到內容,這是深圳近年來在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中一直在落實的現實圖景。南都記者近日走訪了公園、商場、圖書館、美術館、劇院等眾多的城市公共空間,在採訪過程對深圳越來越豐沛的兒童友好圖景亦深有感觸。

5.jpg

 將兒童需求納入到規劃中,把對兒童的關愛,嵌入日常生活、公共設施與開放環境中,身為父母的很容易感受到。記者順著大沙河一線從萬象天地、到大沙河生態長廊以及西麗生態公園,雖是不同的空間特質,卻有著相同的對兒童的考量。

 萬象天地的母嬰室,不僅有可以給嬰兒換尿片的桌面,給嬰兒餵食的桌子,還配備了恆溫飲水機、熱奶器、甚至以及尿片、濕巾等母嬰物資。母嬰室的門特別設計成自動感應,保證私隱的同時,也能很好地避免母親抱着嬰兒、或者推嬰兒車時,沒法推門的尷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層樓都有兒童防走丟的報警器,以及兒童衛生間。從嬰幼童到學齡,成長過程中的可能遇到的需求都有被考慮到。

 大沙河生態長廊是南山區推出的10條兒童友好遊學路徑之一,不僅可以讓孩子在戶外奔跑,可以攀爬與「探險」的兒童遊戲區,大沙河正進行著的生態修復,也會用小標籤進行說明,寓教於樂。在西麗生態公園,自然田園與都市空間在這裏完美結合。這裏有城市孩子少見的農耕園,還有,垃圾分類科普體驗館,在兒童遊樂場裏,遊戲設備的適用年齡和使用規則被細緻地標識出來,「遊戲沙屋3-8歲,同時使用人數1-15人;螞蟻搖搖3-5歲,同時使用人數1人,360度大型立體爬網6-16歲,同時遊戲人數1-40人」……在沙池的一邊,還配有一個兒童洗手池和多個沖腳的龍頭,不同年齡的兒童、使用人數的多寡、以及空間之中遊戲設備、器具使用的流程都被考慮得完善且妥帖。

 圖書館:從設施到內容,創新開展兒童友好型智慧圖書館建設

 深圳少年兒童圖書館是市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試點單位,為與建設全球區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和兒童友好型城市匹配,更好地服務少年兒童,深圳少年兒童圖書館館舍改造納入全市新一輪文體設施建設規劃,將按照全市統一部署,進行較大規模維修改造。一方面,目前正按照《指南》,結合市少兒館的情況,進行改建項目建議書的編制;另一方面,在大規模改造之前,為創建兒童友好型圖書館,該館成立了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分步驟貫徹落實每項工作任務,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造提升,優化兒童室內外的閱讀環境及空間。新建家庭教育閱覽區,打造家庭教育服務空間;新建深受兒童喜愛的影像閱覽區等。致力於建設適合少年兒童閱讀和兒童文化休閒的城市第三空間。此外,在信息化設施方面,完成少兒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的升級、網絡安全設備和信息系統審計設備購置,逐步實現信息儲存數碼化、管理控制職能化、傳播手段網絡化,為打造兒童友好型智慧圖書館奠定基礎。

 同時,少兒館推廣兒童友好型中小學圖書館建設,截止2019年底,市少年兒童圖書館與全市140多所中小學圖書館實現資源共建共享、通借通還,方便少年兒童就近借閱圖書。並共享30個數字資源數據庫給加盟「常青藤」計劃的中小學圖書館免費使用,組織作家、編輯、專業的閱讀推廣人進校園活動共約600場次,持續推進兒童友好型中小學圖書館建設。編制《小學圖書館資源建設與服務》教材,開展少兒閱讀推廣人培訓班,為小學圖書館提供業務輔導。

 為了方便少年兒童來館閱讀,解決他們忘帶讀者證、丟失讀者證等問題,2020年該館開啟了「人臉識別」服務,無需攜帶實體證即可便捷享受積分、借還書、參與閱讀活動等服務。

 建立「閱讀榜」青少年閱讀平台,開展兒童閱讀的互動與評估,為少年兒童建立閱讀檔案,利用大數據分析兒童閱讀喜好,開展個性化閱讀指導,聯合童書產業鏈,共促少兒閱讀推廣事業健康發展。延伸服務半徑,推出「讀聯體」少兒數字閱讀平台,面向青少年兒童群體,提供有聲繪本、國學經典、益智啟蒙、歷史名著等方面的視、頻音頻資源近百萬冊(集),滿足青少年兒童的閱讀學習需求。這個平台將各種類型的資源列入統一界面、統一檢索,少年兒童無需在各種數據庫間頻繁切換,極大的方便了兒童閱讀電子圖書。

 在今年的六一期間,深圳公共圖書館都有針對少年兒童的閱讀活動開展,如:深圳圖書館舉辦第六屆小博士百科知識挑戰賽決賽、「少年行」——「志學」閱讀行動、玩嗨「深圖布克家族」繪本狂歡夜、「最美家庭圖書角」評選等活動。深圳少年兒童圖書館開展「尋找AI少年系列活動——線上編程公益課程」。福田區圖書館舉辦「童閱福田」閱讀點燈人培育活動,推出一系列繪本閱讀活動。龍崗區圖書館結合區館「少兒館」開館策劃了「迎新館•閱新書•享六一」系列活動和「少兒智慧銀行-遊園親子挑戰賽」活動。光明區圖書館開展「星閱光明·小奶牛故事繪」繪本閱讀分享活動和「光明朗讀者」少兒培訓活動。龍華區圖書館為小讀者們帶來「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藝術體驗課」、「故事魔法師•護夢行動」 「讀者之家」系列活動之「共讀繪本、科學實驗、詩詞學堂」等活動。

6.jpg

 美術館:激發孩子創造力和想像力,藝術的未來從兒童出發

 美術館是最能體現「一米高度看世界」的場所,藝術不僅能激發孩子創造力和想像力,同時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和多向思維,開啟孩子無限可能性。在深圳,眾多的美術館與藝術機構已開始自覺地在「兒童友好」建設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因為他們堅信兒童是未來的推動者,藝術的未來從兒童出發。

 5月23日,「深圳市兒童友好實踐基地」授牌儀式在羅湖美術館報告廳舉行。這是兒童友好在美育方面從市向區滲透的又一例證。近年來,羅湖美術館充分發揮自身美育功能,在美術館、動漫基地、公園、學校、社區、福利院等舉辦的公教活動共140餘場,線上線下受教人數達60萬人次。羅湖美術館為未成年人提供了藝術創作、審美教育、藝術批評和藝術鑑賞學習的優質平台,在促進兒童健康快樂成長,塑造美好心靈,提高兒童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發揮實踐基地所承載的公共教育職能和社會服務作用。

 羅湖美術館館長於延豐表示,未來,羅湖美術館將深化與各級教育機構合作,繼續開展「小小解說員」等美術館教育示範項目建設,還將與學校建立長期有效的館校聯繫制度,將美術館教育納入中小學藝術課程和教學計劃,為深圳市兒童提供兼具教育性、趣味性、體驗性、實用性和普惠性的實踐活動場所,為深圳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注入新活力、增加新力量。

 5月25日,「粉墨西東——劉佩佩、齊思玉繪本作品展」在深圳美術館開展。此次展覽是深圳美術館公共教育部2022年「童就未來」項目的主題展,這已是該館第三年針對兒童,從親子教育的視角,為孩子們準備專題性的展覽與公教服務內容。他們期望以繪本藝術為切入點,為兒童營造一個多功能的交流與學習現場。南都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展覽的陳設都充分考慮到孩子的觀看視角與興趣引導,如展示繪本的展台剛好適合孩子翻閱的高度,用戲曲的元素設計的展示空間可充分引發孩子的好奇心等。

 關山月美術館一向重視對兒童的服務工作,在展覽方面已連續幾年在六一兒童節期間舉辦「一起長大 安奈兒兒童畫展」,面向適齡小朋友徵集畫作,舉辦展覽,並開展豐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動,受到廣大小朋友的歡迎和喜愛。針對特殊群體,包括自閉症兒童,元平特殊學校的小朋友,也安排展期,讓他們的畫作能有在美術館展示的機會,讓藝術療愈他們的心靈。在公共教育方面更是針對兒少年兒童開展了眾多的實踐,如開展「館校互聯」計劃,」我向大師學繪畫」、「美術館裏的小課堂」等公共教育活動。2021年開始,還開展了 「藝術助學暨藝術鄉村聯合行動」。將深圳更多更優的美育資源和美術文化逐步向資源匱乏的鄉村普及,提升鄉村學子的藝術素養,用藝術活化鄉村。關山月美術館周怡介紹,「未來,我館擬進一步將針對兒童的公共教育活動體系化,立體化,用藝術+音樂、藝術+戲劇、藝術+科技等多種方式,通過每個月的公共教育活動——山月學堂,將我館的藝術影響力輻射到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兒童,為建設理想中的美育之城添磚加瓦。」

 何香凝美術館近年來在「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上亦有多方嘗試,如開展「小小志願者項目「、」第三屆自然藝術裝置大賽項目「、「童心繪新年——虎年迎新春兒童繪畫展「等活動,在美術館與學校合作方面,打通資源轉化渠道,為孩子們帶來更多高質量、多元化的美育活動,實現「雙減」下館校資源活化共享,為孩子們的成長賦能。

 OCAT深圳館是2020年開始關注兒童美術教育這一塊內容的,創立了針對兒童藝術教育品牌「OCAT未來Future」,該品牌至今舉辦了一系列兒童藝術課程和為小朋友在課堂上做的作品舉辦了藝術展。2021年7月OCAT深圳館牽頭,聯合歡樂海岸、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共同發起了Bàng!兒童藝術節,藝術節中,OCAT深圳館主辦了「奇妙多旅行——獻給孩子的藝術展」,以及30多場藝術家工作坊和拓展工作坊。展覽現場充分展現「兒童友好」的屬性,以兒童視角降低高度進行整體規劃,讓兒童可以在這個自由的空間行走,爬行和表達自我,重新認識運動的價值與魅力,打開人、運動、藝術三者多元對話的契機。

 今年7月中,第二屆Bàng!兒童藝術節將啟動,OCAT深圳館依舊會為兒童舉辦一場藝術展覽,藝術展覽上,將邀請到知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有的會是專門為兒童藝術展創作的。

 演出場所:座位增高、演出分級、公益票價,為兒童提供精細化服務

 據南都記者了解,深圳濱海之聲不僅在公共空間中給兒童設計了專門的洗手間,還在日常運營中為兒童着想,例如,解決兒童坐高不夠的情況,為兒童準備了座椅增高墊;兒童演出都有公益票,可以親子一同購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被深圳家長詬病許久的演出分級在這裏也被做得很細緻。兒童類演出不僅標明身高限制,部分演出還會細緻地進行年齡指引,例如3歲+、3歲-8歲兒童等等等。

 5月30日,深圳音樂廳也發布了一項針對青少年愛樂者的「YOUNG星球」計劃,打造青少年友好型劇場。據介紹,這是一項專為青少年愛樂者推出的音樂計劃,旨在提供一個涵蓋青少年特惠演出門票、大師班、音樂公開課、藝術交流、劇院實踐項目等多維度的、從體驗到實踐的藝術陪伴項目。該計劃獲得了多位藝術家的支持,包括知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鋼琴家郎朗,小提琴家呂思清,鋼琴家陳薩等,都將以不同程度參與其中。其中,有一個特別值得一提的「YOUNG星票」,就是深圳音樂廳將在開演前仍未售罄的自辦高品質商業演出中,每場安排一定數量的門票,以遠低於市場價的公益特惠價格,為青少年提供專屬票價福利。

 專家視線

 深圳的實踐可以為全國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提供方向和指引

 徐宇珊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我把《指南》的特點概括為三個字。一是「全」。 《指南》的8個子體系基本涵蓋了與兒童相關的公共服務的方方面面。既與其他已有的幾大領域的建設指引、《兒童發展規劃》等相關內容銜接,體現了其他規劃中的規定,也體現出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的具體要求。可以說一份《指南》在手,兒童公共服務全知曉。

 二是「實」。《指南》規定的很細,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例如很多地方對建築空間的面積,服務的人數等都有非常詳細的規定,可以清晰地知道該怎麼做。可以說一份《指南》在手,如何落地清清楚楚。

 三是「活」。《指南》雖然全面詳細,但並不死板,具有廣泛的適用性。「鼓勵」「宜」等字眼在多處體現,既體現出《指南》的前瞻性,又不是強制性,具體實施中可以因地制宜,靈活實施。

 正因為《指南》具備了上面幾個特點,我認為它既是對深圳過去各領域兒童友好服務的總結提升,又可以成為其他城市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參考,先行示範,輻射全國。

 深圳在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方面先行示範,早於國家五年之久。過去幾年間,深圳既有頂層設計、行動方案,也有具體實踐、操作指引,可以說深圳已經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方面摸索出來一條道路,各區、各街道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深圳的實踐可以為全國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提供方向和指引,深圳的做法經驗以及政策文本都可以為其他城市所借鑑。

 我認為,兒童友好已逐漸滲入人心,將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成為各部門的共同理念和行動。兒童友好理念將融入深圳這座城市公共政策、公共服務,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同時,近幾年兒童參與願望非常強烈,兒童參與能力逐步提升,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兒童參與到社會公共生活當中,成為城市的小主人。

 讓城市的建設和治理更加貼近兒童的真實需求

 胡衛華 廣東省旅遊規劃與營銷協會副會長、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旅遊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

 「學會蹲下來,發現孩子眼中的世界」——這是對深圳這座兒童友好城市的真切描繪。堅持「從一米的高度看城市」的理念,是深圳市在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過程中獲得的一個重要經驗。目前,深圳選取了社區、學校、圖書館、醫院、公園和交通出行等6個與兒童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進行試點,探索建立完善的兒童公共參與長效機制。比如通過「步行巴士」解決上學、放學接送難題,讓兒童學會自我管理。着力打造完善兒童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平台——兒童議事會,將行動力還給兒童,從一米的高度審視深圳的發展,讓城市的建設和治理更加貼近兒童的真實需求。

 在快速城鎮化的背景下,我國尚存在一些追求速度、忽視品質的設施建設。如公共服務設施方面,城市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內的兒童互動設施普遍缺乏趣味性;公共空間方面,城市公園和街角綠地中的兒童遊憩設施往往呈現標準化、塑料化特徵,缺乏主題特色,自然要素缺失;出行環境方面,街區建設以機動車為導向,慢行考慮不足,缺少兒童專屬通道,兒童出行存在安全隱患。

 建議將「兒童友好型」理念深度融入到城市建設管理的各領域,形成部門協同的合力。如在道路交通方面,合理劃定道路紅線及道路斷面,保障兒童安全出行,提升兒童獨立出行比率;在開放空間方面,明確街角口袋公園布局,為兒童提供更多安全、便利的戶外活動場地;在公共景區建設方面,更多考慮家庭親子游的需求,設置適合兒童參與的互動項目。

 在深圳市各街區、居住社區方面,建設混合型社區兒童中心,形成15分鐘兒童生活圈,以居民步行可達的範圍為基礎,綜合考慮兒童步行能力以及幼兒園、便民服務等設施的合理運行規模,讓兒童有便利的公共嬉戲、交流、學習、成長空間,形成「市—區—街道—社區(小區)」四級兒童中心體系。

 兒童友好是成人視角、城市規劃以及社區集體的反思

 劉磊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

 劉磊主持編制了全國首個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綱領——《深圳市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戰略規劃(2018-2035年)》(下稱《戰略規劃》),開拓性地探索了本土化、系統性的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路徑。

 2016年,劉磊的孩子才2歲多。晉級成為父親的他接到了《戰略規劃》的編制任務。此前,國內也沒有先例,「我們一開始也不知道要從何處入手。199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共同發起《兒童友好城市倡議》,有一些國家已經形成了符合本國特色的制度流程。我們把國外友好城市案例都研究了個遍,研究了國內歷史文化看待兒童的演變過程,然後探索深圳的本土化,最終形成這樣的一個戰略規劃。」劉磊說,「在此過程中,孩子給了我很多反饋,我在關注孩子成長的同時,也陪伴著兒童友好城市的成長。」

 對於兒童發展的關注,深圳一直都有。例如,基礎的醫療、教育、特殊兒童保障等等。但從事規劃的劉磊知道,這並不是真正的兒童友好,「僅從城市規劃來說,早些年的深圳規劃都不會從兒童的角度去考慮需求。」劉磊說,「兒童友好城市是成人視角的自我反思、是城市規劃行業的反思,最終是,全社會的集體反思。」

 2018年左右的深圳,只有福田、羅湖兩個兒童公園、免費的兒童遊樂區只有在個別開發商的樓盤裏才有。而今,據市婦聯數據,已建成各類公園1200多座並於其中逐步增加完善兒童活動空間及自然教育等設施場所,而近日發布的《深圳市公園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暨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下稱《規劃》)草案明確提出,即將新建 8 個兒童專類公園,保證每個區都有兒童公園。在城市公園和較大的社區公園配建分年齡兒童活動場地和多元豐富的遊戲設施,優化兒童遊樂環境。「從2018年,戰略規劃發布至今,深圳的兒童友好基本上做到了空間上的從無到有,服務上的更加優化、關註上的從弱到強。」

 兒童出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傷亡率最大的危險所在。雖然學校門口會有相應的汽車分流,但從學校到社區這一路的安全並沒有保障。「好的出行分兩種層次,一是保證安全,二是安全的狀態下,還有遊戲的可能。後者現在很難做到,但也是努力的方向。」劉磊和團隊正在羅湖棚改的木棉嶺社區進行兒童出行系統的探索實踐。「孩子從每個單元下樓,就會被引導到主要的步行道上,路過燈控路口、天橋,一直走到學校。這條道就像血管聯通單元、社區服務中心、學校、幼兒園以及社康。」

 深圳的兒童友好城市還有很多路要走。例如,在高密度的城中村內,兒童遊戲空間缺乏;社區內的服務優化、參與機制也亟需聚焦提升。「空間是容器,活動是土壤。如果說,前一階段的兒童友好城市的推進,我們在補容器的不足,那麼,要有活力與生機,還需要有社區的力量,有社區組織與機構的參與共建。」

 一個兒童友好的城市,孩子們都可以開開心心地快快樂樂地生活學習。「具象一下,就是想玩的時候能有方便玩的地方,一起玩,一起學習,一起搭乘公共交通、一起去公共場所。所有的孩子不論是貧富所享受的醫療、教育、遊戲、文化等等的公共服務是公平的。」劉磊說。

 兒童友好可解決兒童肥胖、近視等,是城市可持續發展重要一環

 張健蘅 深圳知名建築師

 據相關報道,今年年初,深圳成立了兒童友好專家委員會,47名專家獲聘。這些專家們從事與兒童友好相關的社會科學、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城市治理、疾病預防、醫療、教育、文化、體育、心理、社會工作、生態環保等多種專業的研究和實踐。

 深圳知名建築師張健蘅就是其中一名兒童友好專家。在她看來,評議任何公共事業與項目的時候,都會有相關的人代表不同人群的利益。「但是兒童很難在成人的社會裏給自己爭取權益,那就需要各方面的專家代表兒童利益,用公益、科學、專業去為兒童的生存、發展把關。」

 張健蘅曾對城市可持續發展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兒童友好是社會可持續中重要的一環。兒童的概念很寬廣,從嬰幼兒到18歲成年,這是人生變化最頻繁的階段。談兒童友好也是個複雜的概念。」在她看來,在兒童處於嬰幼兒時期,兒童友好其實是婦女友好,到了兒童中小學階段的兒童友好,則是對兒童生存方式的廣度與深度的討論。

 張健蘅認為蛇口是一個非常兒童友好的地方。「交通不是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送達的概念,而是可以遊逛、發現很多有趣事物長見識的過程。所以,街區步行的安全性和可達性很重要。另一方面,就是鄰里可達性高的公共設施。例如附近的海濱公園。傍晚的時候,就會有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帶着小朋友來玩,也設置了兒童遊樂設施。」事實上,據相關媒體報道,招商街道沿山路將打造成全市首條國際化、智能化兒童友好出行道路。

 在張健蘅看來,兒童友好第一層次是基礎保障,第二是提升幸福。對於深圳而言,更需要關注的是提升幸福感。「兒童友好的實現可以通過優化社區環境、配置公共服務以及鼓勵商業機構共同實現。在兒童可達的社區環境裏,對消極空間場地進行優化,進行人性化、細緻化的管理下沉;公共服務方面,有強制性對兒童場地的配置要求,盡量要做到分時使用、疊加使用;商業機構方面,利用刺激與扶持政策,以鼓勵的方式去舉辦兒童友好的活動,把更多的商業空間釋放出來。」

 兒童友好將很好地解決現在城市兒童普遍存在的肥胖、近視、沉迷網絡遊戲、抑鬱等問題。

[责任编辑:罗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