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來說,如果又有生意又有救助,自然舉雙手雙腳歡迎。但是如果錢不夠多,只能在生意和救助裏面選一樣或者需要有側重,相信絕大多數企業都會選擇生意而不是救助。道理很簡單,救助能給多久?如果救助到期,還是沒有生意,那還不是死路一條?無非晚死了幾個月而已。
所以,政府支持經濟,應該主要關注如何可以恢復企業的生意。減輕企業負擔當然也很重要,但是如果沒有生意,連稅費都交不起,減稅降費對企業就變成了畫餅充饑,看得到吃不到,僅具有理論上的意義。
從香港的經驗看,香港第五波疫情以來,由於Omicron變種病毒的高傳染率,導致各項防控疫情措施大幅收緊,經濟遭到重創,近來隨着疫情逐步趨於穩定,各項防控措施放鬆,配合政府的支持政策,經濟出現快速恢復。
雖然世界上很多國家面對Omicron病毒都已經基本躺平,反正也防不住,乾脆就不防算了,省得影響經濟。但是根據香港的數位,OMICRON病毒對於疫苗接種率較低的老年人殺傷力還是相當大,至今第五波疫情已經造成香港死亡人數超過9000,從疫情對社會的危害來看,還是不能掉以輕心,輕言和病毒共存。
香港補助企業與直接刺激消費金額比例為四六開
各項嚴厲防控措施無疑會令經濟處於受阻的狀態,惡化企業的經營狀況,這是在人民生命安全和經濟利益之間的無奈選擇,難以避免。但是再困難,也不能不要經濟、也要盡量維持經濟的正常運行,否則就會坐吃山崩。疫情是經濟的最大阻礙沒錯,不過除開無法避免的防控措施外,各項經濟上的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幫助經濟克服困難。或者說,經濟越困難,越需要各項政策的支援。
簡單來說,香港的支持經濟政策主要分兩方面,一是對企業的資助,例如保就業計劃等;二是大規模發放消費券。
香港首輪消費券計劃是在2021年下半年實施的,每個合資格香港居民可以領到5000元用於消費,總規模約360億元,必須在限定時間內消費否則作廢。事後評估,消費券實施的效果較為理想,市民歡迎、企業明顯感覺市場回暖,政府估計該項措施可以拉動香港經濟0.7個百分點。2022年由於香港受第五波疫情打擊較大,經濟低迷,政府決定擴大消費券的規模,將每人5000元的消費券提高到1萬元。
香港應對第五波疫情的支持經濟政策明顯以發放消費券刺激消費為主,根據香港政府的估算,2022年保就業計劃對企業的資助額約390億元,計及應急款項後的總承擔約為430億元,而消費券計劃的財政承擔為664億元。補助企業與直接刺激消費的金額之比約為四六開。
理論上,供給和需求的匹配才能形成完整的經濟迴圈,只有供給或者只有需求都會造成經濟無法很好地完成迴圈,都是要出問題的。
如果在經濟平穩、需求旺盛的時期,關注供應,讓企業發展更有效率的供應來創造新的需求,帶動經濟增長完全可行;不過如果在經濟低迷、信心不足的時期,民眾通常傾向節衣縮食而不是擴大消費,這時候,再有效率的新供應恐怕也難以創造足夠的需求,照舊把關注點放在供應上,效果可能就未必很好。
須考慮加大刺激消費力度
目前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供給受疫情影響只是經濟困難的一方面,而「需求收縮」、「預期轉弱」這兩點卻直接關係需求和投資,也就是說,廣義的需求面臨的困難可能更大。具體而言,由於疫情和經濟持續走弱的影響,民眾已經普遍進入減低消費、存錢防風險狀態,4月的金融資料顯示,在貨幣政策放寬的背景下,民眾的住房貸、消費貸、經營貸不僅不增長、反而全面下降,不願消費和投資的傾向相當明顯。
在這種情況下,僅僅把關注重點放在企業身上,例如只注意給企業減稅降費等,忽視需求不足的問題,就可能會面臨有供應但需求跟不上的困難,如果長期需求不足,經濟迴圈無法很好運行,最後企業照樣未必可以生存下去,令刺激經濟的效果事倍功半。
截至到目前,內地全國性刺激消費的政策主要在汽車消費領域,影響面有限。一些地方政府也向當地民眾發放消費券,但規模一般都不大,無法形成全國熱點。如果與香港財政上支援企業和消費四六開的比率相比,內地財政支持企業的資金可能超過9成,支持消費的資金明顯太少。
在民眾對前景信心薄弱、進入消費收縮狀態後,不採用直接刺激民眾消費欲望的政策,就很難提振消費,也就無法令經濟進入供應與需求匹配的健康迴圈。因此,政府可能需要考慮加大刺激消費的力度,將更多的資金用於幫助民眾消費,否則,經濟快速恢復就不易實現。(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楊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