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漢服,玩穿越,在跨越千年的時空隧道中追溯端午淵源、屈原愛國精神,在詩情畫意的豐湖書院品味大氣悠揚的古琴,聆聽代代相傳的詩詞歌賦,品嘗中華傳統美食糉子……6月3日,惠州舉辦「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系列文化活動,在當天的活動中,惠州市民和遊客在色、香、味、視、聽全方位的感官享受中體驗端午民俗活動。
情景交融體驗端午民俗
本次活動打破觀看和表演邊界,將古典文化融入當代表達,充分利用惠州豐湖書院原有庭院、亭榭、長廊、山水、小橋等空間,情景交融打造一場的沉浸式端午民俗體驗活動。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活動中,由惠州市文星小學的孩子們表演的國學吟誦《橘頌》讓在場觀眾感受到了滿滿國潮范。在展現吟誦這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情感。
「我們穿着漢服,讀古詩詞表演的時候,就像在和古人打電話交流。」惠州市文星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梁鍵是表演者之一。他告訴記者,在讀《橘頌》的時候,他感受到了一種愛國主義情感。他希望能將古人的美德,通過吟誦弘揚給身邊的人。
作為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傳統美食,「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系列文化活動現場,糉子當然是「粽」中之重的存在了。活動現場,一個重達55公斤、長度55公分,代表五月初五的三角大粽將作為「重磅嘉賓」閃耀亮相。除此之外,現場分發鹼水粽、肉粽、甜粽等特色小粽供參與群眾分享品嘗!
為了營造端午節的濃厚氛圍,現場還開設了端午習俗體驗文化集市,在妙趣橫生的體驗攤位上,家長們帶上孩子體驗包糉子、系五彩繩、插艾等民俗活動,在活動中切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體會民族傳統節日的魅力與快樂。
傳統文化沙龍「漫話端陽」話端午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本次活動,還深入挖掘端午節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導文明過節新風尚。
隨後,傳統文化沙龍「漫話端陽」舉行。該沙龍邀請了該市著名嶺南文化學者關建人、醫學博士許岸高到場,圍繞東坡寓惠時期的端午詩詞及有關習俗;端午節的由來及中國傳統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端午節主要習俗賽龍舟(龍舟競渡)之龍舟文化;端午節相關習俗(包糉子、掛菖蒲、雄黃酒、佩香包等)的保健功用,結合防疫談增強人體免疫力等展開話題。
「有觀點認為,端午日是一年裏草木藥性最強的一天,所以也有地方稱端午節為『草藥節』。」許安高說,現代研究發現,菖蒲和艾草都含有豐富的芳香物質,皆可提神醒腦,起保健作用;又能驅蚊去蟲,預防蟲媒疾病。這兩個方面的作用應該就是先民用來辟邪去病的作用了。有些地方稱端午日為「菖蒲節」「艾節」。
公元1094年10月2日,59歲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南下,踏足惠州。時至今日,人們對蘇東坡仍然津津樂道。在他寓惠的兩年半時間裏,留下了大量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遺產。活動現場,《東坡過端午》情景劇表演,展現蘇軾與端午節的故事,傳播蘇軾寓惠文化。(記者 盧偉)
頂圖:「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系列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