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快25年了,但香港司法界仍有一些禮儀帶有殖民色彩,比如戴假髮。然而,英國早在2008年就取消了一些法官必須戴假髮的規定,甚至從前被英國殖民的牙買加等地區也逐漸廢除了這一陋習,為何香港法官頭上的假髮卻遲遲摘不掉?其實,香港回歸後,各界一直呼籲司法改革先從假髮下手,然而一些人卻全力阻撓,以致香港法官至今仍舊遵循英國傳統,堅持在法庭上戴假髮。
百年殖民遺留舊習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公開資料顯示,香港最早被納入版圖是源於秦統一六國之後。當時香港等諸地被劃分在廣西一帶境內,屬番禺縣管轄,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着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到了漢朝被劃分到海南郡的博羅縣,但是這個南海郡並不是海南島的簡稱,而是廣州的一個下屬區劃。明朝時香港的區劃管轄地重新命名為新安縣。到明清時期,新界地帶已經成為香港的核心發展區域。清朝上台後,於1662年派兵前往香港新界頒布政令,使當地人留長辮。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後,廣州是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因此香港的港灣是當時最具潛力的貿易港口。
1840年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於是盯上了香港這塊兒肥的流油的地界,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占香港島。1842年,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強迫清政府割讓了香港島,後來又割占了九龍半島、強租新界,從此香港開始了100多年的殖民之路。
直到21世紀,回歸祖國的香港仍然沒有擺脫英國留下的舊習俗,假髮帽依然戴在香港法官的頭上。
假髮由來
戴假髮習俗最初是由歐洲傳入英國的,而英國在佔領香港期間留下了這項舊俗傳統。歐洲國家戴假髮的傳統最早可以上溯到古埃及時代,假髮最早是古埃及地方官員頭頂的一種裝飾物。文藝復興晚期,假髮時尚在整個歐洲流行開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就收藏了多達80頂假髮套,自此,假髮的身價因女王而再度增值,成為歐洲中世紀貴族文化的象徵。不過,隨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假髮風潮隨即退去,歐洲人也不再戴假髮。
英國查理二世時期,假髮開始在整個英國流行,從上議院到愛爾蘭,連平民都擁有一兩頂假髮。但隨着國王下台和政权更迭,民眾對於假髮的熱情也逐漸散去。只有英國上議院守舊的貴族和法官,議員們還忠於對假髮的熱情。近現代的英國司法系統裏,法官的形象總是戴着厚重的假頭套。
進入21世紀的現代後,英國人開始逐漸厭惡這項傳統,假髮又舊又髒,夏天帶着不僅熱,還不衛生。1992年,英國取消青少年特別法庭中司法人員佩戴假髮的慣例。
2008年,除了審理刑事訴訟案件的法官之外,英國其他法官和律師在法庭上取消必須佩戴假髮的規定。英國輿論普遍對這一改革給予肯定,英國《泰晤士報》當時評論說:「假髮的退場代表着英國司法系統現代化的一個嘗試。」
司法改革先廢假髮
反觀香港,不管是在回歸前還是回歸後,都一直遵循英國傳統。香港裁判法院的裁判官等不需要佩戴假髮,但是高等法院法官等還需要遵循英國這種傳統。
留髮派們曾辯稱,這是香港司法界的傳統,反映法庭的莊嚴性,同時也是香港司法機構在「一國兩制」下繼續實行普通法具有的象徵意義。
普通法的執行重在法律本身和法律維護和執行者,而不是什麼象徵意義,一頂滑稽的假髮何來莊嚴?
法官戴假髮裝飾的象徵性,新加坡早已廢止,香港司法界卻一直堅持沿用,25年來不肯改變。不少法律界人士認為,盲目跟隨英國習俗有損國民身份認同,香港進行司法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廢除假髮。
退休法官黃汝榮曾表示,法官的威嚴要靠假髮來維持,聽起來讓人感到悲哀。法官的威嚴並不在於相貌和配飾,而在於其能否主持公義。他認為,假髮並不是一個形式上的小問題,很多年輕人會因此受到潛移默化地改變,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削弱了自身對中國國民身份認同,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立法會議員何君堯也表示,戴假髮脫胎於英國傳統,但是香港已經回歸祖國的懷抱,怎麼還能繼續佩戴別國的假髮。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傅健慈也表示支持廢除戴假髮,他稱美國法官不會戴,英國也在逐漸廢棄,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同樣不會佩戴,何不統一標準?
法官稱「My Lord」顯奴性
另外,香港司法界還有一個帶有殖民色彩的陋習,就是對法官的英文專稱「My Lord」,而澳洲、美國等國家早已稱法官為「Your Honour」。
法庭審訊案件大多數以中文進行,律師會尊稱法官為「法官閣下」,但若是英文審訊的話,裁判法院的法官會稱為「Your Worship」(我敬仰的閣下),而高等法院的法官就會稱為「My Lord」(我的君主閣下)。
有法律界人士認為,這些稱呼帶有濃厚奴隸色彩,呼籲盡早改變有關做法。
香港回歸祖國懷抱近25載,但英國人埋下的雷還沒有清理完,只要司法這顆毒瘤不清除,「英殖遺風」就不會消失。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大公報》 青山讀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