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心聲】國際通脹引發對國際觀的反思-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商界心聲】國際通脹引發對國際觀的反思

2022-06-17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美國早前公布5月CPI數據錄得8.6%的年升幅,再創1981年12月以來逾40年新高,高於預期值和上月數據0.3個百分點。其中,能源同比大增34.6%,創2005年以來最高;佔CPI三分之一的住房則同比增長5.5%,創31年新高;食品同比增長10.1%,創下1981年以來最高。

 歐元區的通脹程度亦「不遑多讓」,5月CPI同比上漲8.1%,再次刷新歐元區成立以來的歷史紀錄,超過預期的7.7%。當中能源類漲幅亦最為顯著,同比上漲39.2%,食品類7.5%的漲幅亦惹人關注。

 自由港易受外圍影響

 香港作為中西交匯的關鍵橋樑,是一個獨立關稅區,而且屬於沒有貿易壁壘的自由港,香港的民生、經濟、政治都極容易受到國際各方博弈的影響,可說是位處國際衝突的前線。與國際高度融合一方面為營商創造了方便的環境,但亦無可避免地讓香港經濟表現容易受外圍因素左右。雖然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最新數據,本港4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1.3%,但其中基本食品上升5.2%、衣履上升3.6%、外出用膳及外賣上升3.2%,這些基本民生領域的通貨膨脹都為日常生活增加了負擔,因此港仍須慎防輸入性通脹的負面影響。

 以國際貨幣匯率為例,美國對加息採取鷹派態度及俄烏衝突讓全球資金紛紛湧向避險貨幣,都讓美元指數屢創峰值,在美元指數強勢的帶動下,包括日圓、韓圜、新加坡圜在內的主要亞洲貨幣兌美元都出現下跌,使在聯繫匯率制度之下的港元對比其他地區的貨幣相對堅挺。這種現象,雖然對香港的普通消費者來講,在進口貨物、購買海外商品、外出旅遊公幹時,都能享受到更低價格,但是對於出口卻屬於不利因素,影響廣大港商的業績。

 港人需增加國際視野

 港人一向以香港這個國際城市而感到自豪,在文化、經濟方面都處處可見中西交融的特徵。然而,雖然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及歷史背景,綜觀香港的日常生活,從新聞媒體的報道到年輕人的教育,再到政府政策的制定,似乎都較少從較宏觀的國際視野出發。

 事實上,在中美博弈升溫的大環境下,香港已不能像過去般只依靠傳統金融優勢而得益,反而還可能會成為美國「亂港遏華」政策下的受害者。未來隨着國際格局的變化,港府及港人亦需要擁有更廣闊的國際觀,關注國際上種種局勢的變動。例如若政府能夠對國際地緣政治衝突有一定的觸覺,是否能夠在俄烏衝突發生的前期提前部署,引導更多部門及企業在更早時間增加糧食、能源等的採購,從而將通脹對市民基本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呢?

 期望7月份正式上任的政府新班子,能夠認識到香港作為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優勢及高度敏感性,在政策制訂時可更多考慮國際政經關係的變動,並從媒體、教育、宣傳等多方面引導市民及年輕人擴寬國際視野。

[责任编辑:杨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