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國家藝術基金系列——趙東曉: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始於文化藝術的培育與普及-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專題】國家藝術基金系列——趙東曉: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始於文化藝術的培育與普及

2022-06-23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作為國際大都會,香港既在金融、貿易、通訊、運輸等多方面享有盛譽,又富有中西合璧的獨特文化。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家藝術基金亦於2021年首次向港澳特區全面開放,資助名單已於今年3月公布,本港有9個項目入圍。其中香港集古齋的「西泠學堂書畫篆藝術領軍人才培訓班」入圍藝術人才培訓類。集古齋總經理、西泠學堂負責人趙東曉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西泠學堂以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為辦學宗旨,向來重視藝術教育與普及,今次獲得基金資助,志在面向香港推動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並希望通過這個項目助力中國文化藝術培訓方面的工作在香港更上一層樓。

 趙東曉表示,申請基金的個體與團體衆多,西泠學堂能夠脫穎而出,在基金首次落地香港便入圍,感到特別高興。「國家藝術基金把香港納入申請範圍之內,表達的是國家對本地藝術團體與個體的關注、重視和支持。」他認為基金在推動香港本地藝術發展方面有雙重意義:其一,基金有助香港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加快香港發展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其二,基金對於香港長期以來不均衡的藝術發展可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受益者廣泛,涵蓋藝術家、藝術機構、民間團體、從事藝術的商家等。關於香港藝術發展現況,趙東曉指存在兩點不平衡:一是作為非常有號召力的國際都會,香港的藝術發展與全球化城市地位的標桿不夠匹配;同時,回歸前,香港側重發展西方藝術,對於中國傳統和當代藝術的呈現並不足夠。他引述本地學者鄭培凱的觀點,指過往的香港以貿易、金融作為發展方針,對中國及本土藝術缺乏重視,文化發展亦優先考慮經濟利益;另外,政府在營運香港文藝產業上套用西方的管理模式,未能切合香港實際需求,無法凸顯中西交融的獨特文化。要達到藝術上的中西互鑒,須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培養香港社會的文化底蘊,教育為重要的一環。趙東曉以集古齋為例,指每年舉辦的多個有關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書畫展覽皆反應熱烈,而西泠學堂在港開辦的五年間亦培育了逾千名學員,可見香港市民對中國傳統藝術抱有相當的熱誠。

西泠學堂在港開辦的五年間培育了逾千名學員。

 香港要化身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除了政府要改善文藝政策,趙東曉認為藝術團體、個體亦佔主導地位:「香港的藝術機構、藝術個體、藝術貿易經營者,無論是由政府支持或民間自發,它們都是構成本地藝術市場的重要主體。基金對於這個主體來説,是一種十分具象徵性的支持,真正推動香港藝術前進還是要靠這個主體,靠主體各團體自身的追求、發展,還有他們對於建設香港為中外藝術交流中心的自覺,利用香港特殊的國際地位推行中西文明互鑒。」

 

西泠學堂是西泠印社與集古齋聯手創辦的公益項目,2017年在香港正式運作。

 集古齋於1958年在香港創立,是以經營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為主的文化藝術品牌,以舉辦大型藝術展覽、出版藝術書籍雜誌、教育培訓等為主,並活躍於兩岸三地。2017年,集古齋聯手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稱的西泠印社,在香港創立西泠學堂。西泠印社於杭州成立至今已有118年,其篆刻、書法、繪畫的創作研習享譽海內外。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國學大師饒宗頤為學堂題字「播芳六合」,寓意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如花的芳香散布天地,讓世人共用、喜愛。趙東曉表示學堂始終將藝術的普及與推廣視為己任:「希望藉着享有國際盛譽的西泠品牌,在香港進行藝術教育,普及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並把香港作為國際中轉站,將中國傳統文化持續推向海外。」學堂目前有書法、繪畫、篆刻、陶瓷藝術和古琴五個系列課程,自2018年至今已舉辦50多個培訓班,每個系列亦細分不同範疇,如繪畫系列分山水、花鳥、嶺南畫派課程,書法系列有楷書、行草、篆、隸書法等課程。學堂面向市民大眾,有教無類,沒有年齡限制,即使沒有受過規範藝術教育者也可參與。課程設有分級制,因材施教,學員可因應個人水準,報讀初級、中級或高級班。學堂旨在彌補中國傳統藝術在港教育的缺失,為藝術愛好者提供專業、有系統的教學服務。「學堂聘請的教師都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下成長,在各自的藝術領域浸淫多年,頗有成就。每一門課都要求老師有教學大綱,以符合學堂規範化的教育宗旨。課程期末並會請學員為導師評分、提意見,根據學員需求調整課程安排。」學堂亦不定期舉辦藝術教育講座,作為課堂以外的補充。

學堂課程費用為3000港元/10堂課,每堂2小時。

 

學堂2018年於杭州西泠印社舉辦暑期遊學班,由印社專家社員教授多門篆刻課程。

 今年是學堂成立五周年,學堂第一個五年規劃目標已實現:面向社會推廣藝術,並將中國傳統文化帶進校園。近兩年雖受疫情影響,不能高頻率開設課程,但學堂與時並進,推出網課系列。除了開辦課程,學堂去年並展開了「西泠學堂進校園」文化項目,於小學、中學、大學開辦傳統藝術課程,培養本港青少年在書法、繪畫、篆刻方面的興趣和造詣。趙東曉指香港要想真正建設成為獨一無二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培養屬於自己的藝術領軍人才至關重要。教育要從兒童教育、學校教育做起,政府應該在這方面大力呼籲和扶持,社會應該積極配合和回應。未來文化藝術的發展競爭主要是文化藝術人才的競爭,香港培養的文藝人才將不僅僅滿足於本地,他希望其後能向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輸送,以推廣藝術。另外,學堂一直以規範教學模式為目標,編製西泠學堂專用教材,現已經出版中國畫入門和篆刻入門,正在編製書法入門,趙東曉指此次的領軍人才培養成果也將以出版和展覽的形式展示。

 

2019年適逢澳門回歸20周年,西泠學堂在澳門開班。

 

西泠學堂將陸續出版專用教材,用於課程中。

 入圍國家藝術基金的「西泠學堂書畫篆藝術領軍人才培訓班」剛剛啓動,目的在於讓受教者得到專業上的覺醒,把學堂的理念普及至藝術工作者和老師身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需要集體努力,不是一個人便能做到。我們需要很多像火種一樣的人才,培訓班會進一步培養香港有志於傳承中國傳統藝術的人才與團隊,並通過他們將其發揚光大。」項目獲基金資助100萬港幣,為短期培訓經費,計劃於一年內完成。培訓班對公衆及學校開放,報名者經過遴選後,會接受繪畫、書法、篆刻三方面培訓,結業後的學員將會與西泠學堂一起投身於今後在香港及海外弘揚中國文化藝術的事業中,「相信他們會在日後的藝術教育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此次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培訓班所聘任的導師皆為藝術界資深學者,主要導師有香港著名水墨畫、水彩畫及油畫家沈平,嶺南畫派第三代傳人伍月柳,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及上海書協理事趙偉平,香港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社員鄧昌城等。「培訓班會秉承西泠學堂的藝術教育精神,以學員的需求為重,提供西泠品牌專業、規範的培訓。」趙東曉形容基金落地香港猶如一股東風,令人振奮:「『十四五』規劃給予香港中外藝術交流中心新地位,為本地藝術發展帶來新希望,我和集古齋、西泠學堂均對未來充滿期待。」(記者:Ruth)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