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最新一期《聲生不息·港樂季》節目裏,來自內地和香港的歌手和全場觀眾一起,大聲唱響《東方之珠》,愛國愛港的濃濃情意響徹全場。
《東方之珠》旋律優美動人,歌詞懇切委婉,其中所蘊含的那種香港「回家」的感動,曾唱得很多人淚流滿面。此外,當晚唱響《獅子山下》《萬水千山總是情》《我的中國心》……首首經典,聲生不息,一場 「共此時」,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同根同源、同聲同氣、同心同德,血脈共流的情懷瀰漫螢屏內外。
經典港樂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
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已滿三周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共建人文灣區」,共同塑造和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內涵。如今,大灣區文化交流不斷、互聯互通,粵港澳通過攜手對共同文化根脈進行保護、活化與利用,着力構建粵港澳文化共同體,也孕育着粵港澳大灣區特有的文化生態。這其中,音樂在過去、現在、未來都會起到不可忽視的「紐帶」作用。
由於廣東珠三角地區與香港澳門同屬廣府方言區,同文同種的屬性決定了文化層面的同根同源。香港是華語流行音樂文化起步較早的地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香港的現代粵語流行曲成為全球華人世界的流行風潮,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粵語歌曲。許多香港歌曲也和香港的電影、電視劇一起進入內地,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流行音樂能在內地一度佔據主導地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毗鄰港澳,藉助近水樓台的優勢,吸取了香港流行音樂的不少寶貴經驗。像《獅子山下》《萬水千山總是情》等經典音樂,更是藉助於廣東的窗口效應,在內地廣闊的地區形成了深遠的影響。
愛國愛港的情懷穿越時間更加淳厚
讓人驚喜的是,本期《聲生不息》還特意邀請到1997年7月1日零時在香港回歸交接儀式上擔任升旗手的朱濤來到節目中。回想起國歌雄壯奏響,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朱濤深情地說:「當我聽到國歌第一個音符響起,我就按照平時的訓練節奏,把國旗準確無誤地升上去。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香港上空!」
1997年香港回歸晚會上,林子祥、葉蒨文等老一輩香港音樂人都在現場。這或許也是他們每次唱起《東方之珠》都會無比感慨的原因。林子祥說,香港回歸五周年、十周年、十五周年、二十周年的晚會現場,他都在。不管是《東方之珠》還是《男兒當自強》《獅子山下》,大家唱響的是香港人的一種情感,而它們之所以能夠在內地得到那麼多歌迷的喜歡,不僅僅是因為歌手演繹的魅力,更多是因為大眾對這些音樂內容的認可。也正是因為發自內心地形成了這種認同,才能讓香港人與內地同胞在回歸二十五年以來,一直可以同聲同氣,同喜同悲,同呼吸共命運。而從現在回看,這種愛國愛港的情懷,在穿越時間之後,在經歷祖國懷抱的滋潤後,更加淳厚。
歌聲中有大家對未來的信心和期許
香港回歸祖國25年,有什麼事情給歌手們留下深刻印象?葉蒨文說,她的感動點在「人」,她感動於疫情期間內地醫務人員對香港的無私支援,她非常理解那種辛苦和付出;劉惜君說,讓她印象最深的是「文」,粵港澳三地有了融合發展的巨大空間,大灣區大未來,前景無限。
就在今年7月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旗下的CGTN紀錄頻道及大灣區之聲電台頻道將在香港落地開播,廣東廣播電視台南方衛視同日更名為大灣區衛視,推送範圍覆蓋全球。相關頻道系列節目的製作、播出,更好地展現大灣區文化融合,促進香港與祖國各地民心相通。
文化認同是大灣區青年交流交往、交心交融的血脈紐帶,《聲生不息》「共此時」歌聲中唱響的是大灣區新故事和大灣區青年的心聲。「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歌聲裏傳遞出大家對「東方之珠」的美好祝願,也有音樂人們的期許——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同心同德,守正創新,用讓全世界都能理解的音樂語言唱響灣區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我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