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既是藝術,亦是中國傳統文化,經歷數千年發展,不斷傳承創新。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本報記者訪問了憑藉書法、篆刻系列作品「矛與盾」入圍了國家藝術基金的香港書法家容浩然,他亦是唯一一位入圍美術創作項目的本地書法家。
容浩然是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書法文憑班導師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客席講師,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香港書法學會主席。
容浩然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入圍國家藝術基金對他而言是一種榮譽。是次參選的香港書畫作品中,只有容浩然的書法能入圍,能夠為香港書法界爭光,相當開心。全國入圍的書法篆刻項目只有6個,自己的書法作品獲業界肯定,無疑激勵他的創作動力。
容浩然作品《天人合一》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收藏。他的作品7次入選香港藝術雙年展,其中1996年獲得香港雙年展書法獎。
作品融合書畫精髓
容浩然先後隨嶺南畫派大師楊善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學習書畫,不過他卻是學油畫出身。他回憶過往,有一段時間每天不停畫畫,紀錄一日畫足40幅一模一樣、20×24cm的油畫,恍如機器人:「那時我的工作像是『行貨畫』,雖說畫畫是我的興趣,但每日重複如是,純粹為商業,硬生將自己喜歡的繪畫變成令人討厭。後來想起我自小學習的書法,於是決定從書法延續我的藝術路。」
容浩然獲資助書法作品「矛與盾」系列,融合他學畫與書法的經歷,主要以兩個相反意思的字體組成,每幅作品皆藏著「矛盾」「對立」的意思,如《清濁》、《前後》、《肥瘦》等,字義相反,並以此書寫出恍如繪畫的字體。創作時他尊崇書法的基本邏輯,必須基於漢字的語言結構,且緊守書寫原則——一氣呵成,而非繪畫般可疊加、停頓。作品《肥瘦》中的「肥」字體圓潤,「瘦」字體纖長,儘管兩個字的筆墨粗細不一,卻呈現濃淡乾濕的豐富質感,不論是線條、布局、結構均相當協調,這樣的書體讓不懂書法的人或西方人更易接受及欣賞。他認為正是作品保持傳統元素之餘又有新意,而讓他獲選。
容浩然作品《肥瘦》。
容浩然作品《清濁》。
容浩然作品《前後》。
本地缺乏書法教育
書法從古至今流傳數千年,然而執筆寫字的人越來越少,在香港寫書法者更是買少見少。在現今科技時代,越來越多人使用電話或電腦記錄一切。容浩然認為想增加本地文化氣息,要從教育入手:「歸根到底是政府不夠重視書法教育,古時科舉,倘若字寫得不好則會錯失狀元的機會。如要培養書法、篆刻人才,我建議從書法課程的教育制度,及提高教師書法水平兩方面解決。學生學習書法相關科目時能為學業加分,一來提高學生對學習書法的興趣,二來學生多了,教師需求便會大增,增加書法家的出路。此外,作為多所高校書法導師,我有感本地書法老師水平參差,有些甚至未能達到教授學生的水平,師資水平的高低也會影響學習群體的水平,也成為推動書法教育的困難。」
容浩然憶起當年與恩師張海學習書法的情景:「我自學書法多年,一直沒有突破,覺得還是要找明師。看見內地有書法函授院研修生課程,主要以書信形式向老師交流學習,就要求隨張海老師學習,由於我是第一位香港學生,老師答允,自此跟隨恩師至今。當時自信爆棚,每次寄習作給老師,都以為能得到誇獎。事與願違,每次都收到改得滿紙紅墨水的作業,被老師批評,且每次都讓我重新臨帖,打好基礎。在老師嚴格要求下,我重新入帖學習,在傳統中吸收『營養』。在各種書體下足功夫,才逐漸獲書壇的認可。」回顧自己學習書法的歷程,容浩然深感明師的重要,若非老師的提點,只靠自己刻苦努力,未必能獲得今日的成就。
容浩然(左)與其恩師、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張海(右)。
積極融入國家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建設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容浩然眼中,香港能否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另一個世界藝術交易中心?容浩然表示任重道遠,這裏雖然有中西文化交融的特點,但是在香港要成為藝術家,且能專門靠書畫為生的人不多,不少有名氣的書畫家仍以教學為主,「香港的市場太小,面對700多萬人,除非是知名度極高的藝術家,否則難以『出頭』。我們應該放大『格局』,內地擁有龐大人口,按比例計算,傑出人才也比香港多,不妨多到內地與其他人才交流、發展,積極參與內地書法比賽,提升知名度。加上國家支持,中國不斷富強,內地藏家購買力增強。香港依附於內地,相信未來香港定會成為世界藝術交易中心。」 (記者:Janice 部分圖片:崔俊良)
疫情前,容浩然不時到內地舉辦展覽,並會帶學生於內地遊玩,或參觀當地的毛筆、宣紙等與書法相關的博物館。
容浩然積極參與本港書法界和內地的交流活動,1993年開始邀請不少知名書法家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展覽。
容浩然通過書法展覽,推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圖為他於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師生書法義展,並將義展收入捐給當地的中文學校,幫助吉隆坡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