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中醫】常食生薑袪百邪-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漫話中醫】常食生薑袪百邪

2022-07-14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文:吳文豹)生薑為姜科類植物的新鮮根莖。性味,辛、微溫。入肺、脾、胃經。主要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解毒之功效。常在治療感冒風寒、發熱、惡寒、胃寒嘔吐、魚蟹解毒、嘔吐腹瀉等症時被臨床應用。

   《金匱要略》中生薑半夏湯治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憒然者。《別錄》中記有:「除風邪寒熱、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去痰下氣」。《本草綱目》:「生用發散、熟用和中」一說。《本草從新》行陽分而袪寒發表,宣肺氣而解鬱調中,暢胃口而開痰下食。生薑成分主要有揮發油、姜辣素及樹脂、澱粉等。在揮發油中含姜醇、姜烯、樟烯、水芹烯、龍腦、枸椽醛及安油醚等。姜辣素為黃色油狀液體,其峻烈辣味,乃是結晶性姜酮及油狀液體姜烯酮的混合物。生薑的藥理作用是增強血液循環、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管、促進消化。

   生薑一味即可入藥,同時也是人們日常飲食調味中的一種常用之品。早在周朝,生薑已被人工栽培。《論語》和《呂氏春秋》中姜已被列入食譜。東漢經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將姜(薑)本寫作「彊」。稱為「御濕之菜」。春秋時孔子主張「每食必姜」。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在其《學說》中稱:「薑能御百邪」。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姜能通神明,去穢惡,故不撤」。金元四大家李東垣對姜推崇備至,提出「上床蘿蔔下床姜」的養生名言。明代大醫藥家李時珍尤讚賞姜的多種用途:「姜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藥,其利博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塊,不犯霧露清濕之氣及山嵐不正之邪」。在民間有「夏天一日三片姜,不勞醫生開藥方」、「早吃三片姜,賽過喝參湯」等諺言。市場上用姜製成的蜜餞姜、五味姜、甜醬姜、糖姜、姜茶、姜粥、豬腳姜等各色食品不勝枚舉。

   金代張元素在《醫藥啟源》中說:「生薑,制半夏、厚朴之毒」。利用生薑解毒作用,可減輕半夏、天南星之毒性。

   生薑在臨床中也被廣泛應用。鮮生薑10克、紫蘇10克、加入紅糖,適量服用可治風寒引致的胃腸型感冒。生薑、刀豆各10克、柿蒂六個,加紅糖,可治療胃寒呃逆,嘔吐等症。生薑10克加綠茶,用沸水浸泡後飲用,可治療急性腸胃炎引發的腹痛,吐瀉等症。鮮生薑煮後取汁,加紅糖,可解女子痛經之症。生薑30克、全當歸一個、羊肉500克,燉煮後食用,可除產婦惡露不盡。鮮生薑10克、大棗10枚、糯米50克,煮粥,適用於脾胃虛寒、反胃、嘔吐清水等症。將250克生薑切片後放入豬肚內,煮熟,可入醬油等調味品,一日三餐,適量食用,可治療消化性潰瘍。外出旅行,口含一片姜,肚臍貼片姜,可預防暈車暈船。還有,常吃生薑,可防治膽石症,因為生薑中含有姜酚,有很強的利膽作用,並能抑制前列腺的合成,使膽汁中黏蛋白的形成難以和膽汁中的鈣離子及非結合型膽紅素結合成膽石支架和晶核,從而抑制膽結石的形成。另外,英國科學家發現生薑中某種成分,可降血脂、降血壓、防止血栓形成。

   宋代大文豪蘇軾在《東坡雜記》中記有這樣一個故事,「予昔監郡錢塘,遊淨慈寺,眾中有僧號聰明王,年八十又餘,顏台渥丹,目光炯然,問其所能,蓋胗脈知吉凶如智緣者。自言服生薑40年,故不老。雲姜能健脾溫腎,活血益氣」。生薑含多種活性成分,具有抗衰老作用,乃袪病延年之良品。

WhatsApp Image 2021-04-21 at 5.21.33 PM.jpeg

筆者簡介: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