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 規則機制「軟對接」 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融通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 規則機制「軟對接」 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2022-07-25
来源:深圳特區報

 南沙港旁,南沙港鐵路建成通車後,從滿載40個集裝箱進口木材的首趟海鐵聯運班列駛向大灣區重要木材市場江門,到開出「海南自貿港—南沙港—西南地區」糧油海鐵聯運專列……一個覆蓋灣區、輻射內陸、聯通全球的綜合物流網絡體系正在成為現實。

 鳥瞰南粵大地,縱橫交錯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蜿蜒連綿,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正加速互聯互通,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越織越密,粵港澳三地往來更加快捷,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從北往南看,黃埔大橋、南沙大橋、廣深港高鐵、虎門大橋、港珠澳大橋,已建成的4條公路跨江通道以及1條鐵路通道次第排開,與在建的佛莞城際鐵路、獅子洋通道、深江鐵路、深中通道等架起大灣區的「橫向走廊」;與此同時,大灣區鐵路運營里程近2500公里,「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形成;白雲機場三期、深圳機場三跑道、香港機場擴建等項目加快建設,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雛形初顯,大灣區機場旅客吞吐能力超過2億人次、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過8000萬標箱。

 除了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對接」建設也正加速,並促進經濟社會全面深度融合。作為在廣州工作的內地首批港澳籍公職人員,澳門青年劉延鑫告訴記者,以前回澳門主要在南沙港搭船,等未來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鐵路通車後,他可以直接從南沙出發,回家更方便。目前,廣東攜手港澳大力推進城際客運公交化運營,推廣「一票式」聯程和「一卡通」服務,逐步實現一張車票、快速換乘的灣區軌道「一小時生活圈」。

 「大灣區交通的融合,將有助於優化珠江西岸的產業結構和人才結構,促進東西兩岸協同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進一步走深走實。」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表示。受益於大灣區越織越密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加快朝世界級城市群目標發展,鑄就着可期的大未來。

 藍圖已經徐徐鋪展,各處建設熱火朝天,辛勤的勞動者們正用汗水把宏偉藍圖變成「施工圖」,逐一列出「計劃表」,世界級城市群正在伶仃洋畔崛起。

 按照規劃,2022年底灣區內實現以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為核心的1小時交通圈,灣區至粵東西北各市陸路2小時通達,至周邊省會城市陸路3小時通達,與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通達。到2035年,廣東將全面建成發達的快速骨幹網、完善的普通幹線網、廣泛的通達基礎網,綜合運輸通道,樞紐體系更加高效可靠,運輸服務更加優質便捷,統籌融合和高質量發展躍上新水平,「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貨物流圈(「12312」現代交通體系:以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為核心的1小時交通圈,珠三角地區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2小時通達,與國內及東南亞主要城市3小時通達,與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左右通達;「123」快貨物流圈:國內1天送達,東南亞主要城市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全面實現,基本建成交通強省。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綜合運輸服務水平、交通體系高質量發展等方面位居全國前列,粵港澳大灣區綜合交通發展水平進入全球先進行列。

 廣東省交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鄧小華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戰略定位之一,就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進一步挺起灣區發展「脊樑」。他介紹說,目前大灣區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4500公里,快速交通網絡基本形成,有力促進了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互聯互通。但廣深、中江、粵贛、虎門大橋、南沙大橋等多個路段交通量已趨於飽和或超飽和。接下來,廣東省交通集團將加快對車流較大路段改擴建,提升通行能力,同時藉助智慧公路和數字公路,構建支撐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高速公路營運服務體系。(深圳特區報記者 嚴俊偉)

[责任编辑:赵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