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雄風-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濱海雄風

2022-07-27
来源:香港商報網

   楊宏海

   天高海闊,潮漲潮落。

   在祖國的南海之濱,有兩座舉世矚目的城市,其一是「東方之珠」香港,其二是「改革名城」深圳。歷史上,她們同隸屬於新安縣管轄。從地理區域、歷史淵源和文化傳統等方面來看,兩地可謂是山水相連,民俗相同,唇齒相依。

   1649年版的《新安縣誌》雲:「新安一面依山,三面通海,民以海為田,以漁為活」。作為濱海地區,這裏有蜿蜒不絕的海岸線,早在幾千年前,深圳、香港的先民便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主要以捕魚、養蠔、種植香木為生,而曬鹽販鹽亦是其主要的經濟活動,秦漢時己成為漁鹽貿易最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唐代以來,南頭赤灣面臨的伶仃洋,已是海上絲綢之路從廣州進出南中國海的必經航道,而香港的屯門鎮,亦是通往東南亞各國的海上要津。隨着航海業的興盛,海上女神保平安的信仰風行,南宋修建的赤灣天后廟規模盛大,信眾甚廣。遙想當年,赤灣天后廟終日香煙繚繞,其香火之旺,信眾之多,影響之深,在粵港澳沿海灣區堪稱罕見。不但老百姓信奉,連出使東南亞的官員也要至此參拜祈禱。據史書記載,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的一天,赤灣港旌旗甲仗,南山車馬如龍,鑼鼓喧天,龐大的艦隊泊在赤灣港內。欽差大臣、太監張源率領眾官將士,在天后廟內焚香頂禮,虔誠膜拜,得吉兆後方揚帆遠去。正因為赤灣天后廟影響甚廣,故歷代「新安八景」評選,均以「赤灣勝概」為第一景。

   新安的南頭古城,為歷代嶺南沿海地區的行政管理中心。大鵬所城與赤灣港、屯門鎮,歷來都是海防重地,曾在鎮海禦敵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到了宋、元之後,深圳漁業與商貿日盛,作為新安縣衙的南頭古城,發展成為日趨繁華的通商城鎮,其時經濟、文化都得到空前發展。從深圳挖掘到大批西漢到南宋時代的古錢幣,可窺見當年商貿繁榮之一斑。至清朝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清廷為封鎖鄭成功而實行「海禁」政策,令新安縣等沿海居民內遷50里,不許片帆下海,使界外地區一片荒蕪,遭受巨大浩劫,南頭港口商貿遂日漸衰落。

   鴉片戰爭之前,林則徐虎門銷煙,令英國殖民主義者懷恨在心。1839年9月4日,英國殖民主義者駕駛5艘兵船,在赤灣附近的九龍洋面進行挑釁,林則徐屬下的大鵬所城參將賴恩爵立即率領師船奮起迎敵,當時新安縣令梁星源也率民團來助戰。激戰五小時,將英國侵略者徹底擊潰。這是鴉片戰爭的前哨戰,亦是深圳、香港人民第一次共同參加反英國侵略者的鬥爭,為深圳、香港歷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仿佛都說出你的尊嚴;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羅大佑的《東方之珠》,唱出了鴉片戰爭之後,香港被割讓的屈辱與人民不甘心亡國的心態。終於,1997年7月1日,伴隨着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從深圳皇崗口岸跨進香江,五星紅旗在維多利亞港上空飄揚,國人終於迎來揚眉吐氣的時刻。

   在鴉片戰爭以來3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深圳、香港經歷了曲折坎坷的時代變遷。辛亥革命前,孫中山為推翻滿清王朝,以香港為軍事據點,在深圳組織反清義士舉行庚子年「三洲田」起義,大批深圳客家人參與其中,為辛亥革命打響第一槍。抗日戰爭期間,曰寇攻占香港。根據周恩來指示,中共南方局指揮東江縱隊,化妝潛入深、港兩地,在當地人民的支持下,從日本侵略者的剌刀底下,營救出進步作家、民主人士和盟軍人員等共800多人,成功完成了舉世聞名的「文化大營救」。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香港招商局負責人袁庚踏海而來,創辦蛇口工業區,利用香港外資,先行先試開改革開放之先河……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與香港之間有着割捨不斷的歷史臍帶,以及兩地人民對中華民族所作的歷史貢獻。

   2019年,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這標誌着中國進入了一個大灣區時代,也標誌着一個新的海洋時代的來臨。

   灣區經濟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突出的亮點。目前全世界有代表性的大灣區有三個,分別是美國的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日本的東京灣區。這三大灣區是全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相比這三個灣區,無論在人口密度還是經濟規模上都亳不遜色。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標誌着中國將以一個新的姿態跨入海洋時代。

   深圳、香港臨海面洋,具有明顯的海洋文化特徵和發展灣區經濟的優勢,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深圳通過與香港、澳門及灣區其他城市合作,建立起「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群,未來發展不可限量。同時,歷史上大批「惠(陽)東(莞)寶(安)」人遷徙海外,遍布五大洲80多個國家,大部分人都入籍僑居國。這80多個國家涵蓋了「一帶一路」包括大灣區沿線所有國家和地區(城市),這些飄洋過海、播散向全世界的華僑同胞,亦是構建「一帶一路」與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力量。

   在深圳南山赤灣炮台山上,矗立着近代中國偉大的愛國者林則徐的銅像。林則徐銅像雄姿英發,花翎頂戴,披肩飄拂,他手持單筒望遠鏡,身佩長劍,目光炯炯地凝視前方伶仃洋的滾滾波濤。而在深圳的蓮花山山上,是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銅雕。鄧小平雕像身穿風衣,面向南方,堅定而大步向前走來,風衣在身後飄然揚起。他深情地注視着深圳特區的發展以及香港「一國兩制」的實踐。當年林則徐及其下屬賴恩爵等抗擊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入侵,儘管英勇壯烈卻帶有明顯的「被動挨打「的屈辱,那麼到了新的歷史階段,經濟特區的創建與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實施,則充分顯示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面向世界、主動進取的雄才大略。如果說,改革開放體現了海洋文化的開放視野,一國兩制則體現了海洋文化的兼容胸懷。

   也許是冥冥的天意,也許是風水的輪迥,歷史上同屬新安縣管轄的兩塊風水寶地,300多年之後一同成為世界級大灣區的核心地帶。時至今日,深圳的城市建設、科技發展舉世矚目,而香港回歸祖國已25周年,在經歷一段風雨歷程之後,迎來由治到興的嶄新階段。伴隨着珠江入海的澎湃濤聲,萬頃碧藍托紅日,憑欄臨風現新天。中國南海邊的兩座城市,如同兩顆耀眼明珠,習習發光。

   濱海雄風起兮,灣區勇立潮頭!

   曾經寫出《春天的故事》的著名詞作家蔣開儒,又滿懷激情地寫出新歌《前面是海》,由韓磊演唱,大氣磅礴,唱得令人盪氣迴腸:

   「長長的海岸線是長長的臂膀,滾滾的大海浪是滾滾的大愛。前面是海激情澎湃,前面是海 方興未艾,圓我美夢 壯我未來,點亮希望 照亮四海!」

   喜迎大灣區時代,肩負着「雙區驅動」使命的深圳,連同香港、澳門、廣州等9十2城市,在建設大灣區的歷史跨越中攜手共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建起無愧於時代的光榮與夢想!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政府省情專家庫專家、教授、碩士生導師)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