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高劍父與嶺南名家 展示大灣區文化軟實力-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展覽】高劍父與嶺南名家 展示大灣區文化軟實力

2022-08-09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現正舉辦「粵澤四海: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展覽,展出居巢、居廉,「嶺南三高」高劍父、高奇峰、高劍僧及陳樹人的名迹,觀者可從畫作了解嶺南畫派發展的來龍去脈。

 這是繼去年「師自然.創藝境——嶺南派宗師高劍父畫稿及作品展」展示畫家黎明、黃詠賢伉儷收藏高劍父的120件手稿及畫作之後的又一個大型展覽,是次展覽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研究員何碧琪博士策展,她指居巢、居廉從宋光寶學習花鳥畫,同時注重寫生,外師造化,將當時的水墨畫轉變為生氣勃勃、題材廣泛的色彩世界,二居青出於藍,孕育了後來的嶺南畫派。居廉的作品包括花蝶寫生、金魚,甚至臘鴨亦能入畫,其畫風清麗活潑,題材平易近人,雅俗共賞。

23.jpg

畫家黎明、黃詠賢伉儷珍藏了不少高劍父畫作,師從高劍父的黎明攜眷出席是次展覽活動。

居廉作品《花蝶寫生》。

居廉作品《金魚》。

居廉作品《獵犬追兔》。

居廉作品《臘鴨》。

居廉作品《富貴白頭》。

 嶺南派宗師高劍父

 高劍父獲居廉賞識,居廉的栽培讓他建立觀察自然、應物象形的繪畫基礎。此外高劍父從學於伍德彝臨摹古畫,在澳門學習西方新學及炭筆素描,後來到日本進修,其畫法糅合了中國、日本及西方的長處而自成一派。展品《火燒阿房宮》展示高劍父由畫稿至成品的創作過程。他鑽研過去罕有在國畫出現的火、光、影等題材,特意引入西畫強調的科學元素。他的《斜陽古道》進一步以橙黃色渲染背景,營造古道上夕陽殘照的氣氛,結合極具筆力而濃淡有致的筆觸與皴法描寫枯樹與山石,帶出古道的滄桑與斜陽的淒美。

高劍父作品《火燒阿房宮》。

高劍父作品《火燒阿房宮》畫稿。

高劍父作品《斜陽古道》。

 此外,高劍父擅於捕捉物象的氣勢與神韻,展品《大鷹》靈感來自太田文暉的《巖鷲》,高劍父以詩引領觀眾進入他的內心世界,「於今豪氣都消盡」,感慨當年如大鷹般的豪情已不復再,只能把激情釋放在畫作中。大鷹的眼睛以西洋點白法描繪,炯炯有神。羽毛的渲染與堅硬山石的乾筆大斧劈皴對比強烈,令畫面充滿張力。

高劍父作品《大鷹》。

 高劍父縱橫於中國、西方與東洋等繪畫,在古今之間反覆觀照,令他更深刻領悟中國繪畫的要旨——筆墨與氣韻,既回應南朝謝赫六法中述及的「氣韻生動」與「骨法用筆」,同時通過唐代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方式,把書畫家的心靈、天分、人格與學養以筆墨與氣韻展現在書畫上。高劍父體會到國畫異於他國藝術的獨特之處,亦為國畫覓得在世界藝術中得以獨樹一幟的立足點。他的《煙寺晚鐘》以西方透視及寫生展現霧中古寺的詩情畫意,其《雪裏殘荷》描寫西湖彈指間的霜雪使荷花凋零錯落,他以書法般放筆直書的筆觸繪畫衰殘的莖葉與蓮蓬,具象與抽象之間借景抒情,讓人感受到他心境的淒冷。《喜馬拉雅山》是高劍父在印度、尼泊爾、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壯遊後回國所作,此作始於寫生,並以南宋夏圭的斧劈皴描繪山勢,用白色凸顯高光之處,增加視覺對比,又以日本畫技法渲染背景、南亞勝景為題材,是將各國藝術特色共冶一爐的經典之作。

高劍父作品《煙寺晚鐘》。

高劍父作品《雪裏殘荷》。

高劍父作品《喜馬拉雅山》。

 展陳樹人、高奇峰與高劍僧代表作

 與高劍父、高奇峰共同開創新國畫的陳樹人,是十香園居廉的關門弟子,他的妻子居若文是居巢的孫女,「二高一陳」與居派關係密切。展品《瀑布古松》,陳樹人藉着描寫由上而下衝力極大的瀑布,與畫面前方佇立在松枝上的鳥兒,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達「濤聲清在空」的意境。

陳樹人作品《瀑布古松》。

 高劍父的五弟高奇峰繪畫天分極高,高奇峰早年跟從四兄高劍父習畫,其後隨日本著名畫家田中賴璋學習,接觸西方寫生、光暗、遠近等技法。展品《鴞月圖》及《孤猿啼雪》是高奇峰早年赴東洋深造後的代表作。無論是鴞與猿猴的輪廓、形體、神態都繪畫得細緻入微。他用水墨渲染出月色朦朧的氣氛,並以白粉彈落在枝幹及孤猿的毛髮上凸顯冰雪透出的寒意,畫面甚有興味,令人百看不厭。

高奇峰作品《雙牛》。

高奇峰作品《鴞月圖》。

高奇峰作品《孤猿啼雪》。

 高劍僧與二高並稱「嶺南三高」,排行第六,曾隨兄長高劍父赴日習畫。他創作《鷺》時年僅18歲,畫中鷺的形態、羽毛栩栩如生,蓄勢待發,隱喻他的雄心壯志。高劍僧天分極高,可惜英年早逝,為嶺南畫派留下不能磨滅的遺憾。

高劍僧作品《鷺》。

 「粵澤四海」展覽是一次廣東書畫大檢閱,嶺南畫派名家之外,尚有蘇仁山、趙浩公、盧振寰、李研山等繪畫;以及李文田、康有為、胡漢民、葉恭綽等書法。清末至民國廣東精英與嶺外名家交流頻繁,展覽同時展出黃士陵、楊守敬、吳昌碩、余紹宋、胡適等書畫篆刻作品,展品眾多,讓觀者從多方面認識廣東書畫。 ( 文:昭言 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展覽分為多個部分,展示了居廉、居巢等嶺南大師作品。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