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大灣區】珠中澳三地學者研討香山文化 助推大灣區文化交流與合作-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融通大灣區】珠中澳三地學者研討香山文化 助推大灣區文化交流與合作

2022-08-15
来源:香港商報網

「人們說,鄉愁,是中國人對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長眷戀。香山,就是我們珠海、中山、澳門三地共同的記憶和共同的鄉愁。」

8月12日下午,「香山文化的內涵及外延」——紀念香山建縣八百七十周年專題研討會在珠海香山湖公園洗心水榭舉行。珠中澳三地文史專家及學者,就香山文化的歷史內核、香山文化在大灣區建設中的特殊作用、新時代香山文化的歷史使命等命題做了深入交流。

WechatIMG4888.jpg

圖片:交流會現場

據主辦方提供的史料,香山,源起香山鎮,建置始於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時為東莞縣設於香山場(今珠海市香洲區山場社區)之軍事營鎮,北宋時改為地方行政機構香山鎮,延承千年的香山文化自此拉開序幕。香山場,是當時香山地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被後人稱之為中山、珠海、澳門三地文化及經濟之始祖地。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香山鎮提升為香山縣,兩年後,香山縣縣址搬遷至石岐(今中山市石岐區)。

珠海市政協副主席、民盟珠海市主委彭洪表示:以專題研討會的方式來研討香山文化,弘揚香山文化,匯聚各個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此紀念香山建縣870周年,意義重大,使命非凡。在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的今天,香山文化強壯的根系葉脈對於珠海、中山、澳門三地的文化滋養和密切聯繫,對於粵港澳大灣區開展更加廣泛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丘樹宏在研討會中稱,秦漢以來嶺南文化對中華文明有過六大貢獻,包括以趙佗文化為代表的海洋文化貢獻、以六祖文化為代表的禪宗文化貢獻、以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為代表的族群文化貢獻、以孫中山文化為代表的近代文化貢獻、以紅色文化為代表的現代文化貢獻、以改革開放文化為代表的當代文化貢獻。

珠海博物館原館長、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李世源主要談及了香山的建縣歷史逐漸形成了香山的城市基因。他表示,崖門之戰讓南宋文明的種子播撒在南海之濱,澳門開埠讓東西方文化交流風氣強勁 ,洋務興起中香山人風行上海灘,辛亥革命中香山貢獻了偉大人物——孫中山。

珠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大灣》雜誌主編鍾建平從新時代大灣區文學的融合與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表示,大灣區文學構建從理論上可以理解為以文學建設為文化共同體的平台,以機制創新推動大灣區文學的成長。大灣區文學就是在廣東、香港和澳門文學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更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文化體系。這個體系最終達成三地文學創作者共同參與、共享資源和共同創造的成果,打造一個新的文學流派。

國家二級導演、《中山故事》主持人、廣東聲屏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秀娟表示,中山、珠海、澳門同根同源,地緣相近,文化相親,以前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 ——香山。從現實意義來說,香山文化孕育了中山、珠海、澳門三地包容、務實、拼搏、進取、創新、和諧、博愛、敢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在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的今天,香山文化可以作為灣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宣傳,中山、珠海、澳門三地可以進一步聯動,挖掘和弘揚香山文化精神。

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澳門)、澳門博物館原館長、著名澳門史研究專家陳迎憲表示:在香山建縣八百七十周年的當下,中國已重回海洋,除了大灣區經濟成就之外,香山地區(含中山、珠海、澳門和佛山)作為廣東海洋之都的後人,有責任總結歷史教訓,重新振興香山的海洋文化,補回中國五百年來缺失的海洋文化基因,重新回歸海洋強國的位置,這是所有香山人的責任。(記者 黃鳳鳴)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