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美貨幣政策是全球糧價大幅波動根本原因-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财经 > 内地

經濟日報:美貨幣政策是全球糧價大幅波動根本原因

2022-08-16
来源:中國經濟網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食品價格指數環比大幅下降8.6%。圍繞全球糧價波動話題,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研究院院長程國強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全球糧食價格回落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最近10多年以來,全球糧食生產和消費總體平衡,不存在供需缺口,不支持糧價長時間脫離基本面;二是受美聯儲加息影響,投機資金開始回流,前期糧價暴漲的驅動力衰減,使糧價趨於回歸。其中第二個因素是根本原因。

 程國強表示,2020年3月份以來全球糧價開始大幅度上漲,並不是由於糧食供給不足,而是由其他非供需性因素導致的。首先是突發性危機事件對市場預期產生影響。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導致部分國家物流受阻,國際糧食貿易短時間也出現阻滯,使得很多國家預期不穩,多個國家擔心疫情蔓延會影響其國內的糧食供給,因而宣布限制出口,優先保證國內供給。產糧國限制出口導致全球糧食供給出現了結構性短缺。儘管全球產需總體是平衡的,但由於糧食的生產分布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全球通過貿易形成供需平衡格局,一旦貿易受阻,就意味着部分缺糧國,特別是很多低收入發展中缺糧國面臨着買不到糧食的風險,由此推動糧價大幅度上漲。

 2022年2月底俄烏衝突爆發,也給糧食帶來了新一輪結構性的供需矛盾。俄烏兩國是全球主要的小麥出口國,俄烏衝突導致小麥供給中斷,使很多依賴俄羅斯、烏克蘭市場的進口國買不到糧食。與此同時,烏克蘭危機也給其他國家帶來了市場預期的不穩定,導致20多個國家宣布禁止出口,助推糧食價格在短期內急劇上漲,比如小麥的價格與俄烏衝突爆發前相比上漲了40%多,大米、玉米、大豆也上漲了25%至35%。

 此外,2020年3月份美聯儲開啟無限量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並延續至今年4月份,這是推動全球糧價大幅上漲的根本驅動因素。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由2020年初的1.55%降至0%至0.25%區間,一年期國債收益率降至0.1%左右,美國狹義貨幣供應量(M_1)20個月內由4.1萬億美元飆升至7.9萬億美元,廣義貨幣供應量(M_2)在20個月內增長25%。這不僅使其國內通脹率創40年以來新高,也推動國際石油、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不斷走高,進入新一輪漲價周期。本質上看,這一輪全球糧價上漲,根本驅動因素就是美元流動性擴張,導致大量投機資本湧入大宗商品市場,包括糧食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全面上漲。直到今年3月份美聯儲宣布加息,投機資金開始從大宗商品市場撤出,所以全球糧食價格在5月份出現拐點,糧食價格逐步開始回調。

 程國強認為,今年下半年糧食價格走勢仍存在不確定性。儘管世貿組織6月份達成了《關於緊急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部長宣言》與《關於世界糧食計劃署購糧免除出口禁止或限制的部長決定》,烏克蘭也恢復了糧食出口,對促進全球糧食市場預期穩定、糧價回調具有積極作用,但這一回調是在全球糧價創紀錄的高價格背景下的回調,目前價格仍然處於歷史最高水平,全球糧食危機的警報仍然沒有解除。下半年糧食價格還面臨一些不確定性因素:一是今年4月份以來,北美、印度、歐洲等地區自然災害趨於嚴重,主要是高溫乾旱天氣所致,儘管目前有所緩解,但其對今年糧食生產的影響還有待觀察。二是西方對俄經濟制裁導致全球種子、農資、化肥的供應受到影響,或將影響到今年秋糧甚至是明年的糧食生產,有可能帶來對全球糧食行情的新一輪炒作,導致糧價繼續上升。

 程國強表示,這也暴露了許多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和糧食生產存在短板。目前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基礎薄弱,糧食生產體系難以應對全球市場價格波動,應對全球糧食危機的能力不強。今後國際社會應共同努力,協力支持和鼓勵發展中國家加大農業投資,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加強其國內糧食生產、儲備、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其應對全球糧食危機衝擊的能力。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