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彩樣板」 爭當經濟社會全領域先行示範「全能冠軍」
——深圳步履不停全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3年間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深圳自此站上了新的起點、發展邁上了新的層級。先行示範區建設三年來,深圳牢記中央囑託,在廣東的全力支持下,聚焦「五大戰略定位」,推動「五個率先」發力,搶抓綜合授權改革重要機遇,推出了一批重要改革事項,湧現出一批先行示範亮點,輸出了一批重要的制度創新成果,正加快打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彩樣板」,奮力爭當經濟社會全領域先行示範的「全能冠軍」。
對標「五大戰略定位」,我們選取3年來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15個亮點案例、標誌性事件,從各個側面反映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3年來實幹篤行的生動圖景,感受市民在其間不斷提升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高質量發展高地
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向全國推廣
創新驅動發展實際上是人才、技術、資金和政策等各種要素的一個組合。深圳其實很早就實現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但是還不夠,很多方面還存在着「卡脖子」問題,深圳要走一條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推動創新的種子在深圳良性發育、茁壯成長,就是要實現各種創新要素的優化組合。
2018年1月14日,市委六屆九次全會提出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全過程的創新生態鏈,以基礎研究突破引領技術創新,以產業需求牽引科技創新,以金融創新助推科技產業,通過政府有為帶動市場有效,促進企業有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實體經濟提供重要支撐。後又加入「人才支撐」,因為人才在整個創新驅動、在科技發展方面起到決定性作用,是全鏈條創新生態鏈生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深圳長期堅持高質量發展,不斷在產業創新、科技研發上下功夫,向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行列邁進。 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紅聲 攝
在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的5個環節中,基礎研究放在首位,深圳也一直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以前由於缺乏高校、科研院所,深圳的基礎研究短板明顯。但是近幾年,深圳堅持創新驅動,基礎先行,全面部署和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
20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文推廣深圳47條經驗和創新做法,其中第1條就是建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學習借鑑。
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根植於深圳40多年的創新發展實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產學研創新體系,對於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20+8」產業集群增強實體經濟後勁
今年6月6日,深圳出台《關於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重要政策文件,培育發展壯大「20+8」產業集群,即發展以先進製造業為主體的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來產業,穩住製造業基本盤,增強實體經濟發展後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到2025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將超過1.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20+8」產業政策堅持製造業立市之本,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政策提出,培育一批具有產業生態主導力的優質龍頭企業,推動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現代化先進製造業園區和世界級「燈塔工廠」,形成一批引領型新興產業集群。
20個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包括:網絡與通信、半導體與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顯示、智能終端、智能傳感器、軟件與信息服務、數字創意、現代時尚、工業母機、智能機器人、激光與增材製造、精密儀器設備、新能源、安全節能環保、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高端醫療器械、生物醫藥、大健康以及海洋產業集群。
重點培育發展8大未來產業,包括合成生物、區塊鏈、細胞與基因、空天技術、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深地深海、可見光通信與光計算、量子信息。
與之配套的是,深圳完善產業空間保障,堅持集中連片、集約節約,突出高端先進製造,在寶安、光明、龍華、龍崗、坪山、深汕等區域,規劃建設總面積超300平方公里的20個先進製造業園區。
綜合改革試點首批40條授權事項全面實施
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關鍵一招。
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是黨中央首次為一座城市量身定做的新時代的改革總體綱領,首次採取「實施方案+授權清單」滾動推進的全新方式授權改革,首次以清單批量授權方式賦予地方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上有更多的主動權。
自2020年10月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發布以來,從中央到廣東省到深圳市層層推進。國家有關部委高位推進、精心指導,廣東省委省政府全省動員、大力支持,深圳堅定扛起主體責任,舉全市之力改革攻堅。目前,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40條授權事項全面落地實施。
去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充分肯定「實施方案+授權清單」作為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對全國以及其他地區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今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再次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成效。
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穩步推進,率先開展契約型基金商事登記試點,一批優質私募管理機構落戶深圳。營商環境優化方面,破產制度改革成效顯著,新型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改革有序推進,全國首例「知識產權行政禁令」落地實施,首次通過司法認定人工智能生成文章構成作品、權利人享有著作權。科技創新環境方面,出台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在科研機構開展科技成果賦權改革。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方面,在稅務、建築、規劃、旅遊業等領域實現港澳專業人才免試跨境執業,首單國際航行船舶保稅燃料油在深圳鹽田港加注成功。民生服務供給方面,穩步推進國際前沿藥品應用試點,推動港澳籍醫師在深取得醫師執業證書。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方面,氣候投融資改革制度框架下第一批入庫項目成功融資,深圳首宗二三產業混合用地掛牌成交,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綜合效益。
深化改革開放「大前海」助力深港合作
「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是中央給予前海的定位。
前海自成立以來,始終以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為己任,高標準高水平推進與香港的緊密合作。2021年,在地港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56%,實際使用港資50.6億美元,同比增長33%。
去年9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方案」)要求前海建立健全與港澳產業協同聯動、市場互聯互通、創新驅動支撐的發展模式。前海抓住「擴區」和「改革開放」兩個重點,全力打造大灣區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台,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不斷構建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在提升深港市場一體化水平方面,前海率先落地粵港澳大灣區首批「跨境理財通」業務,並推出合夥聯營、執業備案等一系列便利化措施,使得稅務師、建築師、導遊等16類港澳專業人士在前海僅需備案即可執業。
而在政務服務方面,前海也陸續推出了「深港通註冊易」等一批跨境政務便利化舉措,可提供包括商事登記、涉稅、社保等兩百多項服務事項,並在港澳設立「前海港澳e站通」服務網點,探索境外投資者足不出港澳辦理政務服務。
持續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正為前海注入新動能。數據顯示,在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事中事後監管、法治創新、人才管理改革、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前海累計推出超680項制度創新成果。
前海向來重視面向國際青年特別是港澳青年築巢引鳳,截至今年6月底,前海累計認定香港籍高端和緊缺人才超800人次;發放九批次港澳青年專項扶持資金共計超1.5億元。
現在的前海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黃金發展期,是創新活力最強、創業機遇最多的時期。現在的前海,持續着力為創業青年築夢、追夢、圓夢提供着最好的舞台,並持續打造着創業孵化「空間廣」、創新發展「政策好」、工作生活「保障優」的發展平台。
法治城市示範
率先試點個人破產制度改革
深圳縱深推進個人破產制度改革最近又邁出里程碑式一步。就在8月11日,深圳市破產事務管理署印發《深圳市個人破產管理人名冊管理辦法(試行)》,在國內開政府機構建立破產管理人法律制度先河。據悉,這是國內首部個人破產管理人名冊編制法律文件。
個人破產制度是成熟市場經濟環境應有的救濟退出機制,當前,世界上一些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的國家和地區都制定了個人破產的法規。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個人破產制度長期缺失,僅有《企業破產法》,被學者們稱為「半部破產法」。
深圳是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發展較為完善、成熟的地區。早在1993年,深圳就率先在全國制定了《深圳經濟特區企業破產條例》,為國家企業破產法的出台積累經驗。時隔27年,深圳率先建立個人破產制度,補齊「半部破產法」,以法治保障「寬容失敗」,為創業者「托底」,讓失敗者前行,將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創業熱情,為經濟帶來新的活力和發展動力。
記者從深圳破產法庭獲悉,個人破產試點一年多以來,截至今年2月28日,深圳中院共收到個人破產申請1031件,每月平均收到申請近86件。
自率先試點個人破產制度以來,深圳勇闖「無人區」,積極構建「法院裁判、機構管理、管理人執行、公眾監督」四位一體的破產辦理體系,先後辦結梁某個人破產重整案、呼某個人破產清算案等一大批在全國全省具有重大影響的案件,以高效、透明、穩定的破產制度實踐,為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保駕護航,為健全國家統一破產制度和辦理體系提供示範。
營商環境改革開啟「5.0版」
作為國內市場主體規模最大、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城市之一,深圳始終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號改革工程」。近年來,深圳營商環境改革已走過2018年1.0「搭框架」、2019年2.0「夯基礎」、2020年3.0「補短板」以及2021年4.0「組合拳」的歷程。
經過不懈努力,深圳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實現了「四個提升」:一是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市場主體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二是國際規則與特區實踐更好結合,國際競爭優勢進一步提升;三是法治規範與改革創新更好結合,良法善治效能進一步提升;四是流程重塑與智慧賦能更好結合,政務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在2019和2020年度全國營商環境評價中,深圳連續兩年排名全國前列。
去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的意見》,將深圳等6個城市列為首批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為貫徹落實該《意見》,今年,深圳制定並發布了《深圳市建設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實施方案》,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致力成為全球創新創業和投資發展最佳首選地,深圳也正式開啟優化營商環境5.0版改革。
對於企業來說,好的營商環境猶如明媚的陽光和乾淨的水與空氣;而對於城市來說,好的營商環境是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近年來,深圳在營商環境改革上頻出新招,設立了全國首個「企業家日」,為每年的11月1日;在全國率先開設「12345」營商環境專席,專門受理企業個性投訴;在全國率先成立具有「諮詢+監督」職能的營商環境諮詢監督委員會,讓企業訴求有效轉變為政策舉措。
2021年8月,深圳首創的「深i企」平台正式公測上線,對企業生產經營中的用工、金融、稅務、科創、關稅、商貿、通關、招商等2800多項業務,可以通過統一平台實現全市涉企業務「一站式」辦理。據統計,該平台自上線以來,已累計處理深圳各類商事主體訴求6959件,辦結率99.97%,大大提高了企業的辦事效率和辦事的便捷度。
數字技術解鎖智慧城市新圖景
從「一網通辦」到如今「掌上就辦」、從「車看燈通行」到如今「燈看車放行」、從「最多跑一次」到如今「一次都不用跑」……享受這樣的數字生活,已經成為深圳人的「小確幸」。當下,數字技術還在不斷解鎖深圳的城市新圖景,讓群眾享受更安全、便捷、幸福的高品質生活。
近年來,深圳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推進深化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和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抓手,推出了一系列改革,為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賦能。
2018年,深圳在全國率先推出政務服務「秒批」改革,推動政務服務由「基於材料」的審批向「基於數據」的審批轉變,這被認為是政務服務的最高標準。如今,「秒批」已成為深圳網上政務服務的代名詞。在此基礎上,深圳進一步強化電子證照、電子材料共享,在全國首創無感申辦「秒報」模式。
在深圳抗擊疫情的最前線,智能測溫門崗機器人、消毒噴霧機器人、「電子哨兵」組成了一支不容小覷的科技創新「軍團」。這些硬核科技,為當下疫情防控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築起了高效戰疫的「智慧防線」。
深圳巴士集團在科技防疫出行領域先試先行,創新升級移動電子哨兵2.0模式,結合行業痛點,實名的深圳通App或小程序用戶只要掃一次支付碼就可以完成健康碼核驗和支付,乘客乘車再也不需要打開多個碼,高效「一碼通行」,實現1秒內完成掃碼乘車。
作為深圳市統一政務服務App,「i深圳」依托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支付、統一電子證照庫等基礎支撐,充分運用刷臉認證、地理定位、信息授權互認等技術,與具體服務和實際應用相結合,實現業務引領技術、技術驅動業務,推動技術+制度協同變革,已經成為了百姓與政府間一座溝通之橋。
今年,深圳將緊緊圍繞「打造國際新型智慧城市標桿和數字中國城市典範,成為全球數字先鋒城市」的目標,進一步抓好規劃落實,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動政府治理「一網統管」,加快政府運行「一網協同」,突出打造數字化底座、解決數據問題、加強智能化應用的「三大重點」,在交通停車、醫療衛生、公共安全等諸多民生領域整體提升,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城市文明典範
六次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今年3月,中央文明辦公布了2021年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結果,深圳在30個省會、副省級全國文明城市中,排名第二,取得歷史最好成績,再次獲得中央文明辦通報表揚。自2005年獲評首屆全國文明城市,深圳至今已連續六次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全國文明城市是國內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創建難度最大的一個,是反映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綜合性榮譽稱號,是目前國內城市綜合類評比中的最高榮譽,也是最具有價值的城市品牌。
以法治促進文明,是深圳文明創建工作的顯著特徵之一。深圳不斷探索城市文明建設法治化新路徑,2021年3月,最新修訂的《深圳經濟特區文明行為條例》正式施行,以法治的剛性力量推動市民文明素養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同年4月,首次發布年度文明行為規範實施主題和不文明行為治理清單,將文明行為要求從道德「軟約束」變成法律「硬約束」。市民參與徵集的2022年度文明行為規範實施主題和不文明行為治理清單也已於今年6月公布。
文明城市不僅表現在市容市貌整潔美觀,更體現在市民所擁有的「美麗心靈」。深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成為深圳人自覺的行為準則。繼2020年7月市文明委印發《深圳市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方案》後,2021年,深圳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印發《深圳市民文明素養提升行動綱要(2021-2025年)》,圍繞「城市文明典範」的戰略定位,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要求的時代新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在人民群眾心坎上,是深圳文明創建工作的重要內容。今年6月印發的《深圳市創建全國文明典範城市行動綱要》,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拓展行動」列為重點行動之一,提出要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實現全覆蓋,打造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的服務項目。
以先行示範之姿勇攀文明高峰,深圳文明創建工作以常態促長效,正朝着全國文明典範城市這一「皇冠上的明珠」穩步邁進。
「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標
2018年12月10日,「深圳市重大文體設施建設規劃新聞發布會」公布,市委常委會和市政府常務會已通過《深圳市加快推進重大文體設施建設規劃》,其中包含一項重要決議:進行「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的規劃建設。在「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立項之初,即定位於「具有國際一流水平、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標性設施」。此後,陸續吸引了來自全球的優秀建築設計團隊提交方案,參與競爭的不乏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
「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包括深圳歌劇院、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深圳創意設計館、國深博物館、深圳科技館(新館)、深圳海洋博物館、深圳自然博物館、深圳美術館新館、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音樂學院。此外,還新增兩大文化設施——灣區書城、深圳博物館新館(暫定名)。縱觀文化設施的名字,涵蓋歷史、藝術、科學、自然等領域,穩健架構起城市精神文明的核心力量。
在蛇口半島南端,由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國際著名建築設計大師讓·努維爾團隊設計的深圳歌劇院方案「海之光」正在由圖紙化為現實。該項目建成後總建築面積22.2萬平方米,包含歌劇廳、音樂廳、多功能劇場等功能,融匯山、海、河、港、灣環繞的特色資源,天然形成「一島雙灣、一河一山」景觀格局。
在總建築面積達10.8萬平方米的深圳海洋博物館中,將設立海洋資源收藏展示中心、海洋文化教育中心、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其中,3D互動、全景沉浸體驗技術模擬極地、深海、風暴潮等特殊的海洋極端環境,將展示我國先進海洋科學和技術成果。
在坪山,深圳自然博物館也在加快建設。這個以「三角洲」為名的建築和景觀設計概念,總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集收藏、展覽、研究和自然科普教育於一體,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館。
一批批世界級公共文化地標即將呈現於世人面前,切切實實的市民文化福利也正伴隨着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創新思路與紮實舉措而越見喜人。當前,深圳正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發展,加快建設普惠性、高質量、可持續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高品質的城市文化空間,更加亮眼的「城市文化菜單」,更為多元的公共文化供給,更具競爭力的文體旅遊產業,也在為市民帶來沉甸甸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
民生幸福標桿
「大規模學校建設計劃」持續增加學位供給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工程、民生工程,學位建設是重中之重,是市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近年來,深圳啟動「大規模學校建設計劃」,推動高中學校建設,持續增加高中學位的供給。三年來,我市累計新開辦公辦普高30所,實現年度公辦普高錄取率從2019年44.5%逐年提升至2022年53%,推動公辦普高學位大幅增量擴優。
為切實回應市民對高中學位的關注和需求,深圳市政府於2019年末出台《深圳市高中學校建設方案(2020—2025年)》,將高中建設納入民生重大工程,強力推進。方案明確2020—2025年全市新建公辦普通高中55所,新增公辦普高學位11.8萬個的任務目標,着力解決我市公辦普高學位供需矛盾突出的問題,打造規模合理、結構優化的高中教育體系。
一所所學校從紙上藍圖變為現代化校園的背後,是深圳舉全市之力,各部門聯動,專班推進換來的。市教育局「謀定快干」推動高中建設步入「快車道」,以「特事急辦」為原則超常規推進高中建設,印發《關於加快推進高中學校建設的工作措施》,創新「市投委託區建」模式,着力突破難點堵點,保障高中學位建設目標如期如數如質實現。
今年9月,龍崗、坪山、光明區等三所高中園各3所公辦普高學校開辦迎新,成為本年度公辦普高大幅增量擴優的主要「推動力」。位於坪山、光明和龍崗的高中園依次分別命名為深圳實驗學校高中園、深圳外國語學校高中園、深圳市高級中學高中園,這意味着三個高中園將交由上述三所名校舉辦,並將在課程、師資以及活動等方方面面實現資源共享。至於其他的新建高中也各具特色,有的同樣系出「名門」有名校加持,有的在特色化方面做到專而精,為市民進一步提供了多樣化特色化高中學位選擇。
築牢超大型城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複雜性、艱巨性、反覆性,深圳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為首要工作來抓,全力以赴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突發疫情處置,不斷築牢超大型城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疫情發生兩年多來,深圳在疫情防控中堅持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不斷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實施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建成市第三人民醫院應急院區,啟動市疾控中心整體改造工程,完成全市二、三級醫院傳染病防控救治設施升級改造工程,全面提升了監測預警、核酸檢測、流調溯源、醫療救治、健康管理、人員轉運等疫情防控核心能力,守護着全體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依法治理」是戰疫的鮮明底色。深圳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發力,完善公共衛生法律法規體系,頒布《深圳經濟特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從建制度、樹權威、強監管、強保障四個方面,全面系統規範突發公共衛生應急全鏈條工作。
為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深圳設立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平台,完善統一領導、權責匹配、權威高效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健全重大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持續構建完善市、區、街道、社區四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健全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協調聯動機制,強化各級醫療機構疾病防控職責,完善疾病監測與衛生監督閉環,構建上下協同、防治結合、運行高效、專業有力的「大疾控」體系。
織密城市軌道網躋身世界級地鐵城市
地鐵是現代化城市的交通脈搏,是都市人公交出行的首選。近年來,深圳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加速織密,從大前海到東部海濱,從CBD中心到城市遠郊,地鐵版圖隨着城市快速發展而延伸,給深圳人的出行帶來了更多的便捷與選擇。
「兩年前,地鐵8號線開通,讓我的生活有了大變化!」市民黃女士在鹽田沙頭角鵬灣社區居住了近30年,而工作單位在福田。「從鹽田到市中心通勤,是一段很長的距離。這麼多年來,我最開始是坐公交,每天上班起碼3個小時耗在路上。後來買了私家車,自己開車單邊也需要1個多小時,為了避開高峰期,早上還要提前出門。直到2020年家門口通了地鐵8號線,現在我從家裡到單位,40多分鐘就到了,而且地鐵出行特別準時,再也不擔心路上出意外而遲到了。現在我每天早上都可以多睡上半個小時!」
市民的生活隨着一條條地鐵新線的開通而改變。截至2021年底,深圳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已增至13條,線網長度達到431公里,全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密度達0.22公里/平方公里,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第一。國際標準將通車裡程400公里作為世界級地鐵城市的准入門檻,按照這一指標,目前深圳已然躋身世界級地鐵城市
更令人期待的是,今年深圳再度迎來地鐵建設和開通「大年」。目前,深圳在建的軌道交通線路有16條,總里程為約227公里。今年以來,深圳地鐵集團所轄的453個地鐵工點均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5萬餘名建設者加足馬力全面加速度推進地鐵建設。到年底,深圳地鐵運營里程將一躍突破500公里,深圳市民的幸福感將隨着地鐵線的繼續延伸不斷增強。
「千園之城」鋪開一流宜居畫卷
深圳人的幸福感在公園裡沉澱,公園已成深圳的一張城市名片。2019年,深圳建成各類公園1090個,提前一年實現「千園之城」建設目標;到2021年底,全市公園總數達1238個,公園500米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超過91%。1238個公園像一顆顆綠色明珠,構成了深圳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鋪就了深圳市民宜居宜業宜遊的最美底色。
2021年7月,國家發改委發文推廣深圳5方面47條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在創新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包括打造「公園裡的城市」。深圳率先構建「自然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三級公園建設體系,在城市中央構建各具特色、定位鮮明的綜合公園,將可用的綠地、住宅區邊角「見縫插綠」形成社區公園,將城市近郊山體綠地轉化為郊野公園、森林公園,建成「千園之城」,讓市民群眾出門500米可達社區公園,2公里可達城市綜合公園,真正實現推窗見綠、出門見園。
今年8月初,深圳新一屆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並通過了《深圳市公園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暨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該規劃全面披露深圳市公園城市建設的規劃和目標願景,充分銜接了全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全域空間格局,以「一脊一帶二十廊」為骨架,將重點建設提升12個自然郊野公園,打造20個公園群和1條橫貫東西的主幹遊憩步道。未來的深圳將是「山、海、城、園」有機融合、全民共享共惠、充滿活力的全域公園城市。
可持續發展先鋒
從消除黑臭水體到人水和諧
今年7月,2022年FIDIC菲迪克全球工程項目獎名單公布,深圳固戍水質淨化廠二期項目經過層層比選後成功入圍。
菲迪克工程獎是國際工程諮詢領域最高獎項。固戍二期作為我市首座「三層式」及單廠規模最大的水質淨化廠項目,按現有國標最高標準實施,運用「半地下式+雙層上蓋」的複合體結構設計,構建出多樣化、系統化、集約化城市空間。
固戍二期正是深圳在過去幾年堅決打贏水污染治理攻堅戰、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基礎上,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努力把高質量發展理念貫穿到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水經濟各領域的縮影。
水污染問題曾經是深圳最大的環境問題和發展短板。近年來,深圳把水污染治理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最大民生工程,創新探索超大型城市河流污染整治新路徑,推動水環境質量實現整體性、根本性、歷史性好轉。
2019年,深圳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全市159個黑臭水體、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全部不黑不臭,被國務院辦公廳評為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5個城市之一,並獲評國家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2020年榮膺「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2018-2021年連續四年在省河湖長制工作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2020年河湖長制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2021年,全市一級支流消除劣Ⅴ類水體。同年,深圳河湖管理保護成效明顯,獲國務院督查激勵。
近年來,深圳立足可持續發展先鋒的戰略定位,推動治水治產治城相融合,以碧道建設為抓手,推動實現「一河兩岸」周邊環境提升、空間功能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
當前,深圳又提出要全力推動水環境治理從「治污」向「提質」轉變,從「全面消黑」向「全面達優」邁進,着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推進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不斷提升河流水質。同時,圍繞人水和諧這一主題,推進千里碧道建設,高質量建設東部海堤、西部海堤,主動對接「山海連城計劃」,高標準打造水文化宣傳陣地,着力打造精品水務工程,推動河、湖、近海等水域及水務工程設施成為市民群眾的「休閒公園」「文化樂園」。
GEP核算制度體系探索 促進「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近日,羅湖區發布2022年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考核實施方案,將GEP正式納入羅湖區生態文明考核體系中。自2021年3月深圳發布全國首個GEP核算制度體系後,深圳GEP核算制度改革陸續在各區(新區)落地。
GEP又稱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是指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包括物質產品價值、調節服務價值和文化服務價值三部分。
深圳市建立的GEP核算「1+3」制度體系包括一個方案、一項標準、一套報表、一個平台,是全國第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制度體系。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探索促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的重大實踐,也是黨中央、國務院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部署的重要任務,更是深圳以先行示範標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2021年9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包括GEP核算體系在內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制度改革,均被納入《條例》之中。
2021年10月,市生態環境局、市統計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深圳市2020年度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結果。核算結果顯示,深圳市2020年度GEP為1303.82億元。其中,調節服務和文化旅遊服務是深圳生態系統提供的主要服務功能,深圳市單位面積GEP為0.65億元/平方公里。此外,市生態環境局還組織對深圳市「十三五」期間其他年份的GEP進行了試算。結果顯示,「十三五」期間深圳市GEP總體穩步提升,其中調節服務價值逐年增加,直接反映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效,實現了GEP與GDP的雙提升。
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深圳開展GEP核算工作,就是要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推動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