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中醫】淡淡菊花香 悠然見南山-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漫話中醫】淡淡菊花香 悠然見南山

2022-08-23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文:吳文豹)中國人鍾意菊花已有悠久的歷史,它給人們帶來防病治病的功效,而且在陶冶人們的情操也有良佳作用。古代名仕就有「芳熏百草、色艷群英」的讚語,古人在讚菊、賞菊、用菊、食菊方面,在古書中文章常有所見。如「苗可以菜、花可以藥、囊可以枕、釀可以飲」的描述。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筆下也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說菊可「利五脈、調四肢、治頭目風熱、腦骨疼痛、養目血、去翳膜,主肝氣不足」指出了菊花的藥用價值。菊花性味甘、苦,微寒。入肺、肝經。其功效有疏散風熱、明目、清熱解毒、平肝陽。在臨床上常用於外感風熱、發熱、惡寒、頭痛等症。亦用於目赤腫痛,瘡瘍腫痛及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頭痛等,具有平降肝陽之作用。古代文獻記有:《本經》:「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隨息居飲食譜》:「清利頭目、養血息風、消疔腫」。《本草便讀》中說:「平肝疏肺、清上焦之邪熱、治目祛風、益陰滋腎」。從藥理上來講,菊花有降血壓作用,對葡萄球菌、鏈球菌、痢疾桿菌、人型結核桿菌、流感病毒及皮膚真菌在體外均有抑制作用。

   菊花入藥,主要分白菊、黃菊、野菊。白菊味甘,清熱稍弱,但長於平肝明目。黃菊味苦、瀉熱較強,常用於疏散風熱。野菊味甚苦,所以清熱解毒作用更強。民間把它稱為「藥中聖賢」。

   菊花不但是中藥一味,也是古人及現代人「細品菊茶、明目養身」一味佳品。唐代高僧曾以詩笑世俗習於飲酒,卻不知飲菊花對身體的補養之道時說:「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詩句。

   菊花茶確為養性怡情之品,手捧清香淡淡的菊花茶,邀三五知己好友、暢談古今、笑說人生。或寧靜觀賞,淡淡黃綠菊花水中慢慢展放,將自己帶入靜怡心靜世界。

   古人還有釀製菊花酒的風俗,那時重陽有插菊花的習俗,而飲菊花酒也是重陽佳節必飲之品。據漢代《西京雜記》中說:「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另外,食用菊花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戰國已開始,但把菊花吃出名堂是在宋代。那時,不但有御廚專做宮廷菊花宴,在民間也經常以菊宴款待親朋好友。據說蘇東坡就曾擺菊花宴謝恩師歐陽修,留下「一菜一詩」的佳話。宋末元初的鄭思肖也有「道人四進花為糧,骨生靈氣身吐香,聞到菊花大歡喜,拍手笑歌頻癲狂」的讚菊宴之詞句,可見當時食菊之盛景。

   而今在河南開封也推出「宋都菊花宴」,成為開封的飲食文化。此外,廣東食菊也很有名,將菊花拌入肉糜中,製成菊花肉圓,更別有風味,一到秋季,廣東食餚中常有菊花春卷、菊花絲炸鵪鶉、菊花羹等。

   在江浙一帶,人們喜歡吃菊花嫩苗,將嫩苗或花瓣在滾水中泡上一、二分鐘後撈出,加入醋、生粉、放入油鍋、加入糖、鹽急炒,香氣撲鼻,也有人愛吃菊花腦(變種的野菊花),也有人喜歡用菊花嫩尖涼拌或燒湯,味道也十分鮮美。

   現在市場上供應的菊花,最常見的有浙江桐鄉和湖州的杭白菊、德清的德菊、安徽黃山的貢菊、亳州的亳菊、滁州的滁菊、歙縣的微菊。還有四川中江的川菊、河南的懷菊、河北的祁菊都有很好的藥效,在全國久負盛名。

WhatsApp Image 2021-04-21 at 5.21.33 PM.jpeg

筆者簡介: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