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大灣區】支持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廣州黃埔出台「港澳青創10條」2.0版-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融通大灣區】支持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廣州黃埔出台「港澳青創10條」2.0版

2022-08-24
来源:香港商報網

   8月24日,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正式發布《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進一步支持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實施辦法》(簡稱「港澳青創10條」2.0版)。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以落實《南沙方案》為契機,升級出台「港澳青創10條」2.0版,與此前南沙區發布的「新十條」優惠政策形成錯位協調和優勢互補。

 廣州開發區政研室副主任熊衛國表示,「港澳青創10條」2.0版政策充分發揮黃埔優勢,圍繞創業資助、項目引育、創新激勵、合作交流、生活保障等8個方面,着力幫助港澳青年解決在學業、就業、創業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全力支持港澳青年扎根黃埔創新創業,將黃埔打造成為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支撐。

0824_2.jpg

   百達豐區塊鏈國際創新中心。賈自豪 攝

 記者了解到,目前,該區累計引進港澳企業1401家,實際投資138億美元,港澳企業已經成為黃埔發展的重要力量,越來越多港澳青年扎根黃埔,逐夢粵港澳大灣區。「與『港澳青創10條』1.0版相比,2.0版最大的變化是政策導向有所調整。」廣州開發區政研室經濟處處長蔣進平介紹,2.0版政策將着力點放在吸引港澳青年到黃埔來,力求為港澳青年到黃埔創新創業提供更好條件、營造良好氛圍。例如,對符合條件的專本碩博畢業生在黃埔就業的,分別給予2萬、4萬、6萬、10萬元的一次性資助,在1.0基礎上實現了倍增。

 與此同時,「港澳青創10條」2.0版延續了1.0版支持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宗旨,以更大力度為港澳青年在創業資助、項目引育、創新激勵等創造機遇。比如,對相關載體引進港澳青年創辦企業,給予企業和載體雙向補助,每新入駐1家港澳青年創辦企業且首次完成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的,企業和載體運營單位各給1萬元扶持,單個載體每年最高50萬元。又如,鼓勵科技創新,每年評選若干港澳青年優質項目並給予資助。

0824_3.jpg

   黃埔區打造「青春黃埔行」灣區青年社會實踐品牌。

 向港澳青年提供「兩免一減半」租金補貼

 升級後的「港澳青創10條」2.0版明確,繼續對符合條件的港澳青年創辦企業或機構給予「兩免一減半」租金補貼,與1.0版政策有效銜接。對新註冊入駐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載體的港澳青年創辦企業或機構,按照前兩年100%最高20萬元/年、第三年50%最高10萬元/年的標準給予辦公場地租金補貼,補貼單價不超過80元/平方米/月,單個企業或機構最高補貼總額50萬元。對已入駐但成立時間未滿三年的,補貼至滿三年。

 近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結合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利用港資、澳資主體的優勢,結合區內科研院所和孵化平台的資源,充分發揮區屬國有企業的作用,建成港澳台青年創新創業載體總孵化面積達7.7萬平方米,累計引進服務港澳項目123個,帶動港澳就業人數165人。據了解,「港澳青創10條」2.0版提出,要加大對港澳青年的實習就業資助和生活補貼力度,對在本區創新創業及就業的港澳青年,每月給予1500元生活補貼,補貼期限3年。

 搭建合作橋樑打造「青春黃埔行」特色品牌

 此次出台的港澳青創10條2.0版,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提出每年安排最高100萬元打造「青春黃埔行」研學交流特色項目,高質量舉辦粵港澳青年人才交流會、青年創新創業分享會、青年職業訓練營、嶺南民俗文化體驗等交流活動,不斷增強港澳青年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們將每年為港澳青年提供不少於1200個政府機關或企事業單位實(見)習崗位,結合我區的產業優勢,提供的實習崗位中不乏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優質實習崗位。」共青團黃埔區委副書記譚見灼表示,對來黃埔實習的港澳高校學生,將給予每人每月最高4000元實(見)習補貼,並對實習人員提供住宿、保險等後勤保障服務;在實習之餘,還將給港澳青年準備各種沉浸式體驗之旅,包括納米研究院、高新技術企業等科技之旅,黃埔軍校、南海神廟等人文之旅,黃埔宴、深井燒鵝等美食之旅,讓港澳青年深入體會「灣頂明珠」的魅力,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外,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還將成立港澳青年協會,打造港澳青年之家,建立港澳青少年事務社工隊伍,搭建專業運營管理和服務團隊,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場地、運營、項目引進、孵化等提供「一條龍」全周期服務,為入駐基地的港澳青創企業提供專業稅收、政策解讀、法律諮詢等全方位政企服務,為來黃埔研學、實習、就業、創業的港澳青年提供全流程「一對一」全鏈條服務。同時打造港澳青少年短期研學交流特色項目,多維度、全方位深化粵港澳青少年交流交融。(記者:朱樺 通訊員:徐潔芹、范敏玲)

   頂圖:位於中新廣州知識城的澳門青年人創新部落吸引眾多港澳青年前來創新創業。李劍鋒  攝 

[责任编辑:罗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