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部分圖片):Karena)香港的天氣悶熱又潮濕,很容易招惹蚊蟲,特別是行山時或住近郊外,最困擾莫過於蚊叮蟲咬。記者專訪註冊中醫師郭志華,講解哪一類人士最「惹蚊」,她並分享驅蚊妙招,教讀者改善「惹蚊」體質,以及介紹三款中藥防蚊包與止癢液的製作方法。
蚊子喜歡體溫較高的人士,也喜歡依附體味較重、多汗的人。
出外郊遊時,身邊總有一兩個朋友特別「惹蚊」,常會被蚊叮至手腳通紅。郭醫師表示,有四個特點最易吸引蚊子,第一是二氧化碳濃度較高時,如呼吸容易急促的人士;第二是關於體溫,體溫越高越容易吸引蚊子;第三是氣味,體味重或是流汗多的人士會較易「惹蚊」;第四是顏色,越深色越容易吸引蚊子,因此到郊外宜穿淺色服飾。整體而言,小朋友、孕婦、較易出汗人士、剛做完運動的人、愛飲酒人士容易吸引蚊子。以中醫角度來說,有兩大體質容易惹蚊,郭醫師表示:「第一是濕熱體質,表現為多出汗、口臭、脷苔厚、常出暗瘡、四肢較易疲累、大便黏爛等;第二是陰虛火旺體質,表現為較易有盜汗和潮熱、手心發熱、口乾、易煩躁、生痱滋、失眠,通常為經常勞碌、休息不足、睡眠不足、身形瘦弱人士。」
註冊中醫師郭志華表示,濕熱、陰虛火旺體質人士較易吸引蚊子。
如何改善惹蚊情況?
要避免被蚊叮,除了用驅蚊噴霧外,也可以從自身的體質入手。郭醫師建議:「濕熱體質的人建議保持清淡飲食,少吃甜食、煎炸食物、肉類,建議吃清熱祛濕食物,如冬瓜、綠豆、薏米、土茯苓、粟米鬚等。陰虛火旺體質注意要有充足睡眠及休息,切忌捱夜或太過勞累,可多吃養陰清熱的食物,如沙參、玉竹、雪梨、百合、花旗參、石斛等。」在家時除了點蚊香外,也可燒艾草驅蚊,郭醫師解釋:「艾草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產生奇特的芳香,具有驅蚊、活血等功效,點燃後有煙燻效果,最好關閉門窗半個小時,散發的味道可以達到驅蚊蟲的效果。」
把插着丁香的柑橘放在家中有驅蚊蟲的作用。
網上流傳把丁香插在柑橘上,能有效防蚊,郭醫師指出:「丁香味辛性溫,有溫中降逆、補腎壯陽的作用。把丁香柑橘放在枱燈下,光熱讓柑橘精油揮發,防蚊又有香氣,一個丁香柑橘可使用一兩星期。」
自製中藥香囊放在身上,有驅蟲、辟瘟、防病之效。
中藥防蚊多種做法
改善體質難以即時見效,當外出時,郭醫師推薦自製中藥防蚊香包隨身攜帶,許多植物製成藥材後,其散發的氣味,可抑制蚊蟲靠近,比起殺蟲劑或是電蚊香等化學藥劑更天然、安全。郭醫師表示:「中藥防蚊包主要用藥材散發的氣味驅蚊,如艾葉、丁香、薄荷、金銀花、荊芥、白芷、紫蘇葉、藿香、香茅、石菖蒲、茴香等天然材料,有芳香發散的作用,可選四至五款配搭放入布袋中。除了能驅趕蚊蟲,平時攜帶身上也有抗菌、寧神、辟濁之效,甚至能紓緩感冒、頭痛、鼻敏感等疾病。在家時可掛在空氣流通處或風扇旁,幫助氣味平均散發室內,行山人士亦可將中草藥袋掛於背囊上。中藥防蚊包比起驅蚊噴霧成分更天然,而且不用接觸皮膚,更適合皮膚敏感人士使用。」一份中藥驅蚊包能持續有效4至6個星期,而每個星期味道減少後應把草藥搓一搓,以助釋放氣味。
戶外活動時穿淺色長袖衣物能避免被蚊子叮咬。
除了製作防蚊包,中藥並可採用水煮法或酒浸法製成防蚊液,郭醫師指出,水煮法是指將藥材放入水中熬煮10至15分鐘,待藥材香味溶入水中後,即可過濾藥渣並放涼裝瓶,但大約要在一星期內使用;而酒浸法指的是將搗碎的藥材放入玻璃罐內,再注入酒精並置於陰涼處浸泡 3天,去除藥渣後分裝成小瓶使用。郭醫師表示:「防蚊液可用來少量噴灑於衣物或皮膚上,以預防蚊蟲叮咬,攜帶上比起防蚊包更為方便,但敏感性肌膚人士可能不適用。」
自製中藥防蚊液比起一般驅蚊噴霧更天然。
自製止癢液
被蚊蟲叮咬後痕癢紅腫,有什麼方法可以即時消腫、止痕?郭醫師建議:「可使用疏風止癢的中藥煎煮成汁,塗在皮膚上或外洗,如地膚子、防風、荊芥。中藥煎煮後會形成深棕色的藥汁,有可能會使衣服染色,外出使用並不方便,可在家時使用,一天在患處敷兩三次,有消炎止痕之效。中醫師也有外塗中藥藥膏,如紫雲膏及三黃膏,也有消炎退腫、滋潤皮膚的作用。」驅蚊藥材性味辛香,郭醫師提醒,孕婦、嬰幼兒或特殊體質者或不宜使用,如G6PD(蠶豆症)病人應避免使用金銀花,建議諮詢註冊中醫師。
三款驅蚊止癢用品
1. 艾葉驅蚊包
材料:艾葉、荊芥、白芷、香茅、金銀花各9克。
做法:將藥材以紗布袋包裹好即可掛於手袋、床邊。
功效:散寒溫經、祛風通絡、驅除蚊蟲,G6PD(蠶豆症)患者忌用。
2. 丁香驅蚊包
材料:丁香、紫蘇葉、藿香、石菖蒲、茴香各9克。
做法:將藥材以紗布袋包裹好即可掛於手袋、床邊。
功效:開竅寧神、驅除蚊蟲。
3. 金銀花薄荷止癢液
材料:金銀花9克、地膚子9克、白鮮皮9克、薄荷1克、水1碗。
做法:先將金銀花、地膚子、白鮮皮放煲加水,以大火煮滾10分鐘後,轉小火煎煮10分鐘熄火,最後加入薄荷浸泡5分鐘即可。
功效:疏風散熱,有效紓緩皮膚被蚊咬後引致的搔癢感,效用1星期。G6PD(蠶豆症)患者、孕婦、嬰兒忌用。
*以上做法只供參考,使用前宜先諮詢註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