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聯副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李世榮
新冠疫情下,百業蕭條,對基層市民的影響最大。所以特區政府才連續兩年推行「消費券」計劃,一方面是為香港的零售業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是為了支援基層市民的生活。然而,民建聯的調查發現,在政府實施「消費券」後,香港的主要超級市場卻帶頭加價,蠶食升斗市民的消費券紅利,使到改善市民生活的意願落空,必須要特區政府正視!
事實上,香港兩大超市早就存在鯨吞消費券紅利之行為。去年消委會收到42宗消費券相關投訴,涉及的情況五花八門,包括額外收費、坐地起價。而今年,民建聯「超市價格關注組」在不同時間持續抽查兩大超市12款民生商品,發現相關貨品兩年間加價約一成;政府第二階段消費券派發後相關貨品整體悄悄加價1.6%至4.6%,部分更狂加價四至五成。
更難看的是,有市民日前發現,某大超級市場售賣的茉莉香米(5公斤),標示精選價78.9元,但細心觀看,被刪去的標準價是79元。換言之,實際上只是減價「1毫子」。這種所謂的「精選價」,再次反映商家不老實的心態。
毋庸諱言,疫下政府每年為市民派發消費券的初衷,一是令市民直接受惠,二是鼓勵本地消費,三是推動電子支付發展。結果紅利卻被兩大超市「賺到盡」,因為加價,抵銷了消費券本應發揮的紓緩基層生活壓力之成效。試問,政府不立即依規加強監管,更待何時?
香港的超市市場長期處於低競爭狀態,兩大超市擁有主導地位,早已基本形成壟斷局面。根據消委會的報告,目前香港食品零售市場兩者相加市場佔率高達62.5%;而在家居日用品市場中,兩者相加也將近60%。由於存在壟斷,故也加劇了大型超市的貪得無厭與肆無忌憚。
基於澳洲及英國等地均有現成的監察超市價格法規供參考,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檢討現行與保障消費者有關的法例,加強對價格標示的規管,盡快制訂超市統一的價錢牌指引,切實做到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中所提到的第三點希望,即「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同時,亦呼籲兩大超市財團應具備社會責任感,配合政府政策,推出實在的減價措施紓解民困,而非藉機牟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