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香港中醫規範之路-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專題】香港中醫規範之路

2022-09-05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記者:洪嘉禧)回歸25載,香港市民在健康的道路上又多了規範的中醫保駕護航。今天香港的中醫也和西醫一樣,走上專業化道路,考到牌才能執業。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前副教授吳文豹慨嘆:「如果沒有回歸,香港中醫絕不會發展到今天的景象。這是國家對香港中醫做的一件非常好的事,是香港市民健康的一大福祉!」 

1.JPG

隨着香港的中醫規範化,到中醫診所看病、以中藥作治療藥物的市民亦越來越多。(新華社圖片)

   中醫在香港歷史悠久,而且普及度高,香港人平時煲湯也會添加中藥材,而中藥舖更是隨處可見。西醫尚未普及時,市民一直依靠中醫進行醫療保健。吳文豹是中醫骨傷科、軟組織損傷學的專家,原為上海第一人民醫院的名醫。他於1991年來到香港,初到貴境,本來把中醫這個職業想得很美好,但他萬沒料到的是到公司註冊處交400元拿一個商業牌照就可以開業做中醫,之後他發覺中醫在香港沒有地位,本地中醫亦得不到政府的扶持。他憶述回歸之前香港中醫業的境況,感慨萬千。

   的士司機也當中醫

   回歸以前,中醫還未正式納入法例規管,政府不承認中醫的專業性。想成為中醫,只需付數百元申請商業登記即可開業,行醫等同商業行為,既沒有醫療機構監管,也不像西醫必須遵守條例及守則,吳文豹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當時在香港的中醫有三類。我在上海開班教中醫,不少人來上課,才學了三個月,學生就說可以到香港做中醫謀生,因此當時有不少新移民成為中醫。也有國民黨衛生員敗走香港,因考不到西醫牌照就做了中醫。第二類是本地祖傳的中醫,較有實力,醫館歷史悠久,受街坊鄰里歡迎。第三類是由其他行業轉行,我認識一位中醫,他原是的士司機,因為對中醫有興趣,就不開的士了,後來竟然成為了內科中醫師。」當時想成為中醫,門檻極低,中醫在社會中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

31.jpg

港大中醫藥學院前副教授吳文豹表示,回歸25年香港中醫業經歷了巨大且正面的變化。 (Shirley攝)

   港大設中醫科培訓人才

   昔日中醫界魚龍混雜,1995年,香港大學校長王賡武銳意在港大設立正式的中醫科系,他從內地請來教授級醫師授課。吳文豹也是受聘者之一,成為香港中醫規範化道路上的第一批教授。中醫教學先在港大校外課程展開,最先選址在石硤尾中學試行,招收學生報讀為期半年的一個學期課程,老師也要接受教績考核,由學生填表對老師進行評價。吳文豹憶述:「原本骨傷科有五六個中醫老師,最後只剩我一個。當時全香港的中醫都來上課,當中更有不少六七十歲白髮蒼蒼的學生,門庭若市。一個學期有2700人報讀,我其時每天診症後,晚上都要教授2.5小時的中醫課程。」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在1997年及1998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香港要爭取成為國際性中醫中藥中心,使中醫藥成為促進香港經濟增長的板塊,啟動「中藥港」計劃。1997年,香港終於出現正式培養本科生的中醫學院,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及浸會大學均開設中醫學系。

DSC01352.JPG

時至今日,推拿仍然予人只是按摩放鬆的印象。 (Karena攝)

   吳文豹當時擔任香港大學骨傷、針灸及推拿課程教研室主任,在港大期間,他認為自己最重要一件事是參與創立了推拿科。說到推拿,那怕現在民間都認為是放鬆筋骨的一種服務,甚至讓人聯想到色情行業。吳文豹表示:「推拿不止是『揼骨』放鬆,而是一種治療方法。當時在香港大學徐展堂樓,校方對中醫成立新科目有一個諮詢會,我在會議上用了2.5小時講解設立中醫推拿科的意義,最後20多位西醫專家教授一致通過贊成立科。」吳文豹同時參與開辦港大中醫門診部,並兼任海富中心、好兆年行、瑪麗醫院中醫診所的門診部主任。從此,香港市民在正規醫院也能看中醫。為了給中醫科系學生有更多實習機會,他奔走內地聯繫中醫院,讓香港的中醫科學生能到內地實習,為香港中醫建立教學基地。

4.JPG

  吳文豹表示,推拿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醫治病手法,必須接受專業訓練後才能為病人治療。 (蔡啟文攝)

   訂立《中醫藥條例》成轉捩點

   香港中醫逐步由業餘走向專業化的轉捩點,是特區政府於1999年訂立《中醫藥條例》,中醫正式納入本港法例規管,成為認可的醫療專業。當時衛生署召集人梁挺雄,邀請香港所有註冊的中醫團體會長及理事長前往參加會議,吳文豹代表港大出席。內地來港科班出身的中醫認為香港中醫水平太差,提出所有中醫必須參加中醫執業資格試,及格後才能成為註冊中醫。吳文豹回憶:「當時有不少老中醫未能通過資格試,他們群起遊行,因此政府最後決定營業超過15年者不用考試,10年以上需要面試,10年以下必須通過筆試及面試。當時通過考試獲得證書者有七八千人,剩下還有七八千人是表列中醫。我認為這樣放寬影響了中醫的整體質素,相信香港的中醫質素要進一步提高,仍需要待老一輩表列中醫退休後才能實現。」為了配合中醫註冊制度的推出,當時正在執業的中醫師在成功註冊之前,可用表列中醫的身份繼續行醫。註冊中醫獲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確認為具備專業資格而批准註冊,表列中醫只是過渡性身份,最終需要通過不同途徑,例如註冊審核或執業資格試,才可取得註冊資格。不過,轉眼二十多年過去,本港仍有約二千五百名表列中醫未完成註冊。

大相 (2).jpg

中醫有數千年歷史,應該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揚,更好地為香港市民的健康作貢獻。

   根據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資料顯示,2022年本港共有8078名註冊中醫,27名有限制註冊中醫(為指定機構進行中醫藥學臨床教學或研究,有效期最長為一年)及2453名表列中醫。透過註冊制度可給予中醫專業地位,並提高巿民對中醫的信心,令年輕人更願意投入這個行業,但對於老一輩的表列中醫「手下留情」,卻影響了中醫的整體質素,以致良莠不齊。中醫是幾千年的國粹,政府未來應該加強監管香港中醫,不斷檢討中醫政策,才能推動中醫業健康發展。

   設立中醫藥局 增加公營醫療服務

   今年初,時任特首林鄭月娥提出中醫發展需要「拆牆鬆綁」,揭示了香港中醫藥的困境,中西醫發展處於不對等位置。政府對中西醫的支持存在明顯差距,據2017年《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西醫生在公營及私營界別工作比例,分別是51%和49%,但註冊中醫師公私營比例則分別是12%及88%。政府在2022至23年度向醫管局撥款2.29億元以發展中醫服務,佔醫管局撥款總額(904億元)只有0.25%。

#(新華視界)(11)崗位上的醫师節-1-CO6164287190ee7a0f4f377106.JPG

回歸後中醫雖然走向規範化,但其發展並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援。

   政府對於中醫的支持不足,香港註冊中醫學會副會長林蓓茵受訪時建議設立中醫藥局促進行業發展,她指出:「香港應該參考內地中醫發展策略,建立完整體系。內地從國家、省到直轄市都設有中醫藥局,從不同層級推動中醫發展。港府應參考內地成立中醫藥局,統籌中醫藥服務、管理及發展,逐步將中醫納入更大範圍的公營醫院及診所,如公營醫院裏設置中醫部,另外直接管理18間教研中心的營運成本,為中醫師建立晉升及薪酬階梯,讓中醫服務費用與西醫看齊。如現時教研中心中醫治療每次收費HK$120,西醫普通科門診則是HK$50,若能減少中醫就診成本,或可增加公眾對中醫的需求。」香港有43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自2003年醫管局逐步在當中18間醫院設立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為18區市民提供中醫門診服務,並為大學中醫課程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聚焦疫情防控)(2)甘肅:中醫藥助力疫情防控-1-CO61bda57090ee6599056c8b7b.JPG

設立中醫藥局有助統一管理中醫發展,讓中醫藥專業有獨立自主的資源。 (新華社圖片)

   目前43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中,只有8間醫院提供中西醫協作服務,為4個選定疾病範疇(包括中風、肌肉、骨骼痛症及癌症紓緩治療)的住院病人提供中西醫協作治療。林蓓茵提出中醫藥局可與醫管局合作,逐步擴大中西醫協作計劃。鑑於大部分中醫師都在私營市場執業,她表示政府可延續疫情下醫管局、中醫藥發展基金和私營中醫合作的做法,資助私營中醫在基層醫療層面提供公私營合作的中醫服務,如加強醫療券的使用範圍,加大市民到中醫門診看病的誘因,也能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執業試宜增加實踐操作考核

   一個行業的發展與其人才質素有很大關聯,吳文豹提到中醫人員質素參差,因此註冊考試、用以篩選合資格的中醫的把關過程尤其重要。

7.JPG

香港註冊中醫學會副會長林蓓茵表示,實習機會對中醫學生甚為重要。 (崔俊良攝)

   據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數據顯示,2011年中醫執業資格試臨床考試考生數目有401人,及格人數為190人;而2019年考生數目有948人,及格人數為346人,考生數目與及格人數均顯著上升。林蓓茵表示:「對比內地中醫執業試,香港的執業資格試確實較簡單,如筆試及格率達80%,因此有部分內地中醫科畢業生會來港考執業試。要提升中醫質素,可考慮提高筆試及格要求。另外,執業試欠缺實踐操作考核內容,面試環節考生只需要看病歷,口述解決方法,毋須施以實際治療。建議設置模擬病人、增加四診(辯證論治)或針灸應用等,讓考官親自問診。」浸大中醫藥學院副院長(教與學)李敏也認同增加學生的「實戰」機會,可提升中醫科畢業生質素的觀點,她對本報表示:「香港一直沒有中醫院,沒有足夠空間為考生提供臨床測試。政府建設的香港中醫院預計2025年落成,可望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機會。」她補充,政府可以考慮允許在3間大學就讀中醫學士學位的學生,在參加大學內部考試後就能成為註冊中醫,她認為在大學內部為學生提供臨床實踐操作考核,比起在現行執業試上增加實際治療考核更為可行,因3間大學的中醫科畢業生每年只有約80名,相比起2021年參與中醫執業臨床考試的669名學生,人數少得多,會較易控制考核情況。

8.jpg

 浸大中醫藥學院副院長(教與學)李敏表示,香港中醫的優勢是中西方知識兼備且英語能力強。

   中醫院落成可增實習機會

   對於執業中醫質素參差問題,林蓓茵認為香港中醫沒有足夠的「師帶徒」機會,她指出:「現時本港有18間中醫教研中心,畢業生只能流向自由市場競爭。他們在教研中心實習時間較短,只有3年。醫生的成長期需要至少十年,相比西醫畢業後即能投身各大公營醫院,香港中醫本科畢業生無疑是缺乏實戰場地。」因此,她同樣期待中醫院的落成。

   本港3間大學所舉辦的6年制中醫本科學位課程,均獲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認可為可參加中醫執業資格試的課程。港大的中醫全科學士學額為每年24個,中大中醫學學額為20個,而去年浸會大學增加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課程10個名額至40個、中藥學學士增加了5個名額至20個。學額增加了,李敏卻不認為中醫科畢業生的質素會因而下降,她指出:「大學很注重中醫經典教學及臨床能力培訓,從一年級中醫診斷學開始已讓同學到診所見習,至三年級會到中醫內科見習,四年級到婦科、針灸、骨科見習,五年級時可選擇臨床研究,六年級則到廣東省中醫院進行全年實習。」李敏認為香港中醫的優勢是注重中醫經典知識訓練,佔總學科內容五成,還強調學生對西醫的基本認識,佔總學科內容三成,另有兩成是語言或其他課程,保證學生的兩文三語能力,藉以培養國際化人才,以迎合未來中西醫協作的發展願景。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