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時事評論員 吳幼珉
伊利沙伯女王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女王和英國王室曾致力中英友好;女王日前逝世,定於9月19日舉行國葬。查理斯三世已登基成為新國王。
女王離世前不久,卓慧思就任英國新首相,繼續領導英國保守黨政府。
寫本文的時候,為女王舉行的國葬尚未舉行,但仍可歸納以下幾點看法。
英國國勢和經濟問題
君主立憲、內閣、議會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對外戰爭、殖民擴張以及工業革命使英國國力在19世紀中後期至二戰前處於巔峰。而殖民地獨立卻是帝國主義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資本積累又使英國國內商品等價格上升和國際競爭力下降。許多國家向英國學習,英國卻無法改變本國資源匱乏的情況;國力不逮,國勢式微。新國王和首相都不可能改變英國國勢往低走的結構性因素。而一個國力走下坡的王國,一定會出現對君主制存在的質疑。
當前英國能源、食品等價格走高,今年6月牛奶價格便同比上漲了21%、天然氣價格上漲超過兩倍、每兆瓦時電力批發價也上漲2.1倍。7月CPI同比上漲10.1%;英國央行預計10月通脹可達13%。花旗集團則預測2023年1月可達18.6%。
生活費用快於工資上漲;今年6月超過4萬名英國鐵路工人罷工,郵政工人、教師、護理師、消防員、清潔員、機場員工、刑事律師等團體舉行或計劃發起罷工,折射實質收入下降加深了社會矛盾。
英國目前的經濟困境涉及基礎面、內外政策等因素,一時間不易解決。人民給新首相的時間較短,給新國王的時間則會長一些,但都是有限的。在當前情況下,鋪張浪費將可能成為王室致命的錯誤。
君主制的可延續性
長期以來,英國王室及其支持者經過各種渠道巧妙地為君主制保駕護航。英國連日有許多民眾悼念女王,筆者卻認為社會整體反應較平淡,參與的民眾甚至不比王室婚禮那麼多。
女王在位70年,她的形象影響了三代英國人。多數英國民眾對女王不反感,卻對王室脫離民眾的生活方式有意見。國民對王室的態度存在分歧,那就是政治;許多人也根本不把君主制看作是他們生活不可缺的部分。對君主制意見的分歧不一定會在短期內激化,但前提必須是新國王、王室、新首相等政治人物不犯大錯。長遠來看,君主制在英國的可延續性的確存疑。
許多愛爾蘭人明顯傾向獨立。愛爾蘭將可能進行第二次獨立公投。歷史發展有其規率性,也有偶然性,女王去世是會否加速聯合王國的分裂值得注意。
澳洲、新西蘭和加拿大官方均表示效忠英國新國王,反映那三個國家是英國殖民擴張和對原居民進行種族滅絕的產地。儘管如此,澳洲和加拿大等未來仍可能舉行共和制之類的公投。不同的民調顯示,34%至62%澳洲人盼澳大利亞應改為共和制;有一半的加拿大人認為應該中止與英國王室的關係。
20世紀上旬成立的英聯邦延續了大英帝國的國際影響力。但隨着英國國力的衰竭,那樣的功能在英聯邦的多次改組中被削弱;以英國目前軍事和經濟能力的確很難拉攏50多個國家為自身外交和政治經濟目的服務。分布在加勒比海、南亞次大陸、東南亞、非洲等英聯邦國家對女王離世反應相對低調,那些國家要麼是國內獨立呼聲高漲,要麼認為英聯邦對它們已是可有可無的組織。英聯邦受英國影響的程度持續弱化,規模不斷縮小;在某個時間點上,英聯邦甚至連在形式上也可能不復存在。
中俄、美歐等大國對女王離世的反應傾向禮節性。拜登政府對女王離世的悼念反映美英「特殊關係」、美國對英國近年親美政策的感激和美國希望英國內部穩定。由於英國對外政策「一邊倒」和經濟面臨二戰以來最困難的時刻,中俄合乎外交禮儀的回應則可被認為是向英國發出希望緩和雙邊關係、對美英區別對待的信號。
整體來看,女王在位經歷了英國國力的變遷,英國當前存在的問題則留在她的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