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8月廣東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2.6%-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前8月廣東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2.6%

2022-09-22
来源:南方日報

 9月21日,廣東省統計局發布1—8月廣東經濟運行簡況顯示,物流、產業鏈供應鏈總體暢通,多個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回升態勢,經濟活動活躍度有所提升,多數指標當月增速好於上月。

 從8月當月看,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增速比7月加快0.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5.7%,增速比7月加快1.4個百分點。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認為,這主要是三個因素的共同結果:「首先,前期各項投資的效應在逐步釋放,特別在高新製造業領域的大手筆投資發揮較好成效;第二,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顯現,比如在貫徹落實用好政策性銀行新增信貸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基金等方面,對實體經濟形成支撐;第三,廣東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上更加精準高效,促進了各種市場要素的暢通流動。」

 前8月規上工業完成增加值

 同比增長3.1%

 1—8月,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53萬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8月當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增速比7月加快0.3個百分點。分門類看,採礦業增長2.8%,製造業增長3.0%,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4%。分行業看,廣東在產行業的行業增長面64.1%。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支柱行業中,汽車促消費政策持續發力、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前8月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2.6%,增速比1—7月提高4.1個百分點。這對產業鏈形成較好的帶動效應。前8月,廣東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輸配電控制設備及電池需求較高,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4.2%,增速提高0.1個百分點。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企業研究所研究員龍建輝認為,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快速發展,帶動工業整體增速回升,是此前培育發展戰略性產業集群等政策的結果,「廣東改革開放以來的產業發展,也積蓄了很強的產業升級內在動力,如今正加速創新轉型。」

 工業逐步恢復,也對貨運產生積極影響。1—8月,廣東貨運量同比下降8.9%,降幅比1—7月收窄0.2個百分點,降幅連續兩個月收窄。貨物周轉量下降0.4%,降幅收窄0.5個百分點。其中,鐵路、水路完成周轉量分別增長2.0%、0.9%。港口貨物吞吐量下降5.5%,集裝箱吞吐量下降1.1%。

 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快速增長

 專項債券效果顯現

 如果說工業代表着當前的經濟水平,投資則代表着未來的經濟潛能。

 在廣東,工業投資增速旺盛,已經成為拉動投資的重要動力。1—8月,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0%。分領域看,工業投資增長14.8%,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17.9%;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38.7%和40.0%,帶動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33.8%。

 龍建輝認為,這體現了廣東產業高端化的發展趨勢沒有改變,「隨着疫情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廣東產業發展可能會達到一個新的更高水平的均衡穩定狀態,屆時產業競爭力有望再上一個台階。」

 值得關注的是,受專項債券加速發行的帶動,1—8月,廣東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4%,增速比1—7月加快1.2個百分點,其中,鐵路運輸業增長13.6%。

 消費逐步復蘇

 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5.7%

 1—8月,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萬億元,同比增長2.0%,增速比1—7月提高0.6個百分點;其中8月當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5.7%,增速比7月加快1.4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保持正增長。

 「暑假期間旅遊出行消費熱度較高,汽車促消費政策成效明顯,物價穩中回落,線上消費與線下消費的相互促進,這些因素促進了廣東消費復蘇回暖。」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廣東消費經濟學會副會長鄭英隆表示。

 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1—8月,廣東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鄉村市場增長7.9%。

 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額增長2.5%。基本生活類消費穩中有升,糧油食品類、飲料類、煙酒類商品零售額增長7.6%、6.6%和4.4%。汽車促消費政策效果凸顯,汽車類商品零售快速恢復,增長3.8%,增速提高2.0個百分點。

 在外部需求方面,1—8月,廣東貨物進出口總額5.27萬億元,同比增長0.6%。其中,出口增長4.9%,進口下降6.1%。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4.1%,占進出口總額比重54.4%,比上年同期提高1.9個百分點。

 展望下半年,謝來風認為,廣東要實現穩經濟目標,可以從三個方面着手:「一是發揮政府專項債券等對基礎設施投資以及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特別是要瞄準高水平新基建、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加大投入力度;第二要鉚足信心,打造若干個世界級的產業集群,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廣東在這方面有非常好的基礎;第三,要繼續增強對中小企業特別是關乎民生的重點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的紓困力度,藉助普惠金融等幫助企業更好生存發展,從而穩定和擴大就業,為促進消費市場更有力復蘇奠定基礎。」

[责任编辑:朱剑明]